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中国名牌失而复得 揭示企业和媒体生存尴尬

  2007/9/18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2007建筑陶瓷中国名牌“除名事件”越来越像一部“功夫+娱乐”大片。

    一边是新华社旗下刊物《瞭望·东方周刊》对建筑陶瓷中国名牌“除名事件”穷追不舍,一箭三雕:对“名推委”、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掮客”同时发难一边是“名推委”肆意“弄权”,出尔反尔,放弃“中国名牌”作为国家级评选的严肃性,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让陶瓷企业的大佬们狠狠地坐了一回过山车。

    “中国名牌”失而复得,大佬们可谓先痛,后快乐着。而特别有意味的是,9月6日“名推委”发布的第6号公告只说建陶原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使用到明年8月底,至于明年是否复评,“名推委”则引而不发继续卖关子。“名推委”似已在建陶企业大佬们头上高悬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瞧见吧,听话就给你评,不听话,再乱来就不给你评。”这真让人怀疑,也许“名推委”当初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在这不仅仅是建筑陶瓷行业的悲哀,因为这次被“名推委”任意驱遣的还有几个行业。

    很多人在高调地说,名牌恢复了又如何,有没有中国名牌不要紧,我们自己做好了就行。我们相信消费者。“站着”说这样话的人可能是没有亲手操作过企业的人,不了解“中国名牌”在终端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工程竞标中的作用。

    国美不是中国名牌照样在行业中称霸,万科不是中国名牌也不影响其今天地产界一哥的地位。同样的道理,假如真的一开始就没有中国名牌,也大体不会影响东鹏、新中源、唯美、新明珠、鹰牌等今天在行业中的地位。一个最好的例子是,诺贝尔2003年没有获得中国名牌,但行业人士几乎认同她是中国建筑陶瓷第一品牌。包括中国陶瓷行业年度新锐榜在内的许多行业评比,没有不把诺贝尔当回事的,甚至以诺贝尔的参与为荣。

    没有中国名牌,陶瓷行业照样能有今天,但既然有了,就得把它当回事,那怕受委屈,被玩弄,因为它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稀缺资源的一部分,没有它就少了一竞争利器。这就是中国陶瓷企业所面临的尴尬。

    如果要总结一把“除名事件”这部“功夫+娱乐”大片,最大的输家应该是那些今年首次参评且有希望的企业,原中国名牌企业谈不上大赢,他们虽虚惊一场,但阻击了新贵们的进入。当然,正如大家看到的,博奕中最大的赢家还是“名推委”。至于那些试图强势介入的媒体,可能收获的也只是“尴尬”———这也许才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真正的常态吧。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