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营销2008/12/24 [访问本页PC版]在商战中,我们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战胜竞争对手,在招商或销售时,就时刻要想着切中要害——产品的核心卖点,引起消费者和经销者的购买欲。 现在,有些企业在产品的宣传策略上却总是抓不住核心卖点。广告攻势强大,促销活动也没少搞,可就是无法打动经销商,更吸引不了消费者的兴趣。 比如:某创立没几年的男装品牌,价格属于中档,曾为国际品牌加工过服装,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 核心卖点,应是和一流品牌一样的精湛质量和工艺,可他们的广告创意和招商策略,却放在高贵和低价上,提出“高贵不贵”的广告语。 对于那些求贵求富的商业人士,恨不得将钱做成衣服,穿到身上标榜身份,“不贵”这句话,显然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中等收入者买不起国际品牌,但也不希望让别人说自己穿的是“不贵”的衣服,那样会很失面子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这种服装的价格显然又太高,根本不是他们所宣传的“不贵”。 这样,他们的产品宣传哪个人群也没靠上,传播的核心策略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及煽动力的。 巧妙暗示意味深长 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含蓄的民族,有些话是不能直抒胸臆的。这样做,一方面,可把一些较尖锐或不好说出口的话,裹上糖衣传达给对方,使听者面子上过得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较短的话,传达多种意思。 比如:宫里的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来“借”银子,说是借,其实就是勒索。可这些人是不能得罪的,但也不能过分纵容他们,不然,他们会更加贪得无厌。小太监对王熙凤说:“夏爷爷买房子,短二百两,上回借的一千二百两,年底再还。”凤姐就说:“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放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一面说这个话,一面打发人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抵押了银子,来打发那个小太监。 如此,既表明了自己“很有意见”的态度,同时也不伤对方的脸面。 产品的宣传策略一定要像王熙凤这样,要巧妙暗示,切忌直来直去。这样,一方面能合乎《广告法》的规定,同时也与我国百姓的文化观及审美观相一致。比如一些保健品广告,根据《广告法》的规定,是不能说出其功能疗效的,那么就需要巧妙暗示,让消费者知道它的作用。比如:维生素类的,可以在让孩子不缺营养上做文章调理胃肠的,可在吃得香吸收好上暗示消费者,而千万不能在病症上下工夫。 现在,许多暗示性的广告,有一个通病,就是格调不高,虽然绕过了一些羞于启口的词,但它的暗示,让人听了依然很别扭,甚至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这和创意者自身修养不高有关。如:前不久,有一个企业推出了一款有保密功能的手机,可以把自己的短信和通话记录隐藏起来。企业在推出这款手机后,在保护隐私上大做文章,这马上让人想到,那些包二奶、搞婚外情的人才适合用这一款手机。结果产品卖得很不理想。最后,企业找到了一家策划公司,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其核心宣传点定在“资讯智能保护系统”上,并在广告中强调这款手机对商业秘密、国家政府机密的保护,使手机摆脱了以往在宣传上产生的不良暗示,销量得到了提升。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