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做渠道霸主,斩断自毁钱途的经销商“黑手”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5/30  [访问本页PC版]

      a.伪造工程需求或者团购协议书、订单,或者私下肆意增加需求数量

      b.对卖场的特价活动时间进行隐瞒和虚报,谋取数量差额

      c.对积压产品要求降价处理,对具体数量进行隐瞒或者虚报

      d.利用厂家结算的漏洞,对订货会实际统计数据进行篡改或者隐瞒

      e.私下与其他经销商联手,一家出面要到足够数量的产品特价,内部再分赃

      特价是造成厂家利润流失的第二个大窟窿。厂家加强过程中和制度上的管理盲区非常有必要,但是由于特价本身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因而要完全杜绝经销商的特价造假也是很困难的。这跟费用的道理一样,针对经销商的特价牟利,厂家的解决之道是对单个订单控制和整体费用比例控制双管齐下,能够把厂家在这个区域的投入总额控制好就基本达到了目的。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还是差强人意,甚至事与愿违!  

      (三)窜货倒货

      在中国商业流通非常发达的几个地区,比如浙江的义乌,湖南的长沙,山东的临沂,河北的石家庄,辽宁的沈阳等地,由于当地的批发市场的成熟和影响力,批发通路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标准,在这些批发市场,窜货、倒货根本无法遏制,窜货的存在也让厂家格外头痛。可以说对这些地方的窜货、倒货现象,厂家根本就是无计可施,也是屡禁不止。

      很多时候,这些区域的经销商利用既有的商业流通的特点和厂家的无奈,拼命利用厂家的区域差价或者政策差价,暗地里对有利可图的品牌进行人为大规模的窜货、倒货,为了减少被发现的危险,直接把外箱上的编码涂改或者撕掉,抠掉,从而躲避查处。

      随着区域市场的逐步被开发,终端客户的稳定,窜货和倒货现象在中国已经慢慢减少了,但是只要有产品差价和政策的差别的存在,经销商参与窜货和倒货的现象就不可能完全绝迹。厂家的任务是能够做到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客户能够相安无事就算合格了。  

    (四)套货骗货

      上面三种是经销商利用厂家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实现投机取巧谋利的阴招,一般来讲这属于商业道德范围,当然有不少的厂家或品牌把经销商违背双方的合作约定,比如把虚报费用等行为列入违背合同,这就达到了违反法律的高度。

      商场象黑夜,很多时候由于厂家的人员变动,或者商家的过度狡诈,要有多凶险就有多凶险。而且部分经销商在确定进行转型或者转行之后,采取的一些“高智商”的套货骗货手段简直让高明的厂家也防不胜防。

      利用银行票据,经过层层设计和伪装进行商业诈骗是经销商“高手”们套货骗货最常用的手段,因为银行票据种类繁多,而且辨明真伪的过程相当繁琐和漫长,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厂家货物的严重流失或损失!而一旦一家经销商出现“状况”,其余的所有经销商就会在厂家结算的环节上遭受更大的“紧箍咒”制约。可以说“一粒老鼠屎坏了整锅汤!”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