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三国”谈企业用人之道中国供应商 2008/6/4 [访问本页PC版]合理调度 曹操、刘备、孙权手下都是人才济济,如何合理调度他们发挥团队的作用,是胜负的关键。刘备“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有力。”但却在在荆州投靠刘表、寄人篱下。当时曾请教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应该说水镜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光是有一般文臣武将是不够的,若无人能好好规划、整合诸人的专长,领导者的前途难有发展,这就是需要经纶济世之才--诸葛孔明的时候了。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之后,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右逢源,屡战屡胜,最终得以三分天下,成一方之霸业。 曹操也善于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张辽大战消遥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时候,守卫合肥的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七千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内部不能通力合作,必败无疑。 而这三个人“皆素不睦”。张辽有勇有谋,能统率大局,乐进稳健,李典儒雅,李、乐很早跟着曹操,对后投降的张辽不服气。在关键时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书“贼来乃发”,并在文书内对合肥的防御做了具体的安排: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征,乐将军守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之命令,表示与来敌“决一死战”。李乐被感动,表示愿听指挥。后来大败吴军,差一点捉住孙权,从这一点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的用人艺术。一是他了解张、李、乐三人不和,由他出面三人比较能够接受。二是乐进守城是其长处,张、李在重要关头能够服从大局。 周瑜“雄烈,胆略兼人,无人可比”,长于战术。而鲁肃“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长于战略,鲁肃曾向孙权提出“进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图天下”的战略部署,与诸葛亮《隆中对》甚相类似,只是不那样详尽罢了。孙权让这两人搭档,是相得益彰的,赤壁之战就是典型,由鲁肃提出“孙刘联合抗曹”,并在中间组织协调,维系着两家的合作关系,具体作战的实施由周瑜来完成。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长坂坡之战,诸将南下,而赵云独奔西北而去,有人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却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果然,赵云从乱军之中救回了刘备之子。李恢是刘备入蜀后新收的文臣,有人诬他造反,刘备明其不然,反升他作了别驾从事。试想若诸葛亮北伐时刘备尚在,便不会因司马懿的反间计而将诸葛亮从前线召回。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