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中国民营企业的8+10种死法

  2007/11/12  [访问本页PC版]

    对于企业来说,媒体是一把两刃刀,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帮助企业发展运用得不好,不但对企业毫无帮助,反而会伤及自身。总之一句话,媒体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良知而企业家在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的则是明智。

    民营企业的另十种“死法”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营企业不断崛起、发展、壮大,成了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仍然有不少民营企业很快便被淘汰出局,消失的无影无踪。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对于民营企业的“死”,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尽管有不少人在研究民营企业的成功之后再掉过头来研究其失败,但却很少有人作系统分析,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研究它们是怎样“死”去的。倘若细细地品尝其中的各味,忽然觉得,一旦能总结出来,于人于己都是颇有裨益的。

    企业就如同人一样,如不能精心照料,任凭其风吹雨打,则少不了要得病。生病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快会病入膏肓。故曰:企业的第一种死法是病死。这类企业要么是先天不足,——内部机制不健全要么是机制老化,——按部就班,诸如论资排辈、荣辱“难”共、毁誉相争,权益不公要么是高层分裂,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对手各个击破。总的来说是由于肌体内部产生了病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久疾而终,是为病死。

    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后有追兵,企业不堪挤压,市场份额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越来越差。故曰:企业的第二种死法是被“挤死”。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国有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挤压下,迫使你不得不退出某个行业,被“挤死”了。

    企业第三种死法是被拖死。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不善,导致成本上升分配不公,导致士气低落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职业经理人玩过程,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严重。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办了一家琴行,并聘请了两位职业经理人去打理经营,他俩虽然没有股份,但他们能够在职消费,结果他俩在一起商量什么呢?琴行赚了钱,老板自然高兴,但我们没有分红的份,不加大经营成本更待何时?于是就决定买摩托车,买手机,还要在家中安装电话,并一个劲的在职消费。钱是赚来了,眨眼又不知去向,老板没有红利可得,这企业还能办的下去吗?还有那么一家全国性的集团公司,子公司老总一多半都是职业经理人,这些人很厉害,一上手就把你投资人套牢,钱他们挣着花着,客户资源紧紧地攥在他们自己手中。他需要多少你都得投入,他掌握资源,你不能轻易换他。否则你的损失会更大。当你的考核体系标准制订不到位的时候,你的利润指标制订偏高的时候,一开始他不说他完不成,变着法儿应付你。拖一个月是一个月。你不会去为几百万、上千万,轻易去撤换一个人。等到他即使玩不下去了,他也不会去跟你说,跟你说了他就没有得干了,玩到一定时候就再找找原因,反正拿你的高工资,拿你的年薪,长此下去,企业就会被拖死。仿佛投资者成了无限责任承担者。无限地被他拖着走,此外你还要承担道义的责任,投资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这是民营企业拎不清的地方。本来投资到位后,我就问你要回报,你经理人做不下去了,我就得咬着牙斩仓、割肉。但是投资人一般做不到,民营企业多半是讲感情的,他很难做到这一点。又要照顾自己的社会影响,又要照顾什么兄弟感情,结果人家觉得是你非要他做,你老板只要还愿意给钱,他当然去玩了。最后是老板也被拖死。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