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2005年对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繁荣背后隐忧的思考

  2007/11/4  [访问本页PC版]

    “洗牌”也是一场革命

    “重新洗牌”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对于有着过度规模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来讲,“洗牌”也许不可避免。可是,我们应该看到“洗牌”是一场革命,“洗牌”就意味着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存与亡,“洗牌”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缺少规划、毫无约束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过热造成的后果,最终要靠“洗牌”来修正,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国家将是这场悲剧的主角,因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任何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可以说都不可或缺地得到金融信贷的支持和服务。“洗牌”蒙受重大损失的将是国家。谁又将是这场悲剧的导演,又该如何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呢?

    我国卫生建筑陶瓷由于缺泛“品牌效应”,仍处于同质化的竞争。同时,更重要的由于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产能的日益过剩和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所以价格竞争已经成为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无论建筑卫生陶瓷的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出口贸易,价格战已经成为持久战。多年来在国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同时,2003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价格也在继续通缩,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的出口价格分别下滑7.4美分和15.6美分,按照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现状来讲,出口价格的通缩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出口退税正是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看中的利好和利润空间。由于目前建筑卫生陶瓷产能的过剩,国内市场如同一个急剧膨胀而即将撑破的气球,在沉重的竞争压力之下,对于目前我国众多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来讲,出口就成了一个缓解与释放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突破口。为了寻求这种突破,就形成了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千军万马”争走出口这座“独木桥”的现象,无序和同质化的竞争所产生的“内耗”使得出口价格一跌再跌,因为谁走过这座独木桥,谁就有可能生存,在一定的意义上,出口已经成为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救命的稻草,出口价格的通缩也就成了必然。

    通缩的出口价格使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通缩,与此同时,通缩的出口价格也已经为遭遇反倾销种下了隐患。近几年来,建筑陶瓷将面临反倾销的警报一直长鸣。据统计,去年我国建筑陶瓷的出口率近10%,卫生陶瓷的出口率已达20%以上,部分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出口率已占到50%或更多。况且由于我国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的出口国又分别地相对集中,所以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对于我国有着过度规模和以出口作为主要支撑的众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来讲,都将是一场瀚然大波,都将引起强烈的动荡,威胁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正在准备启动一项所谓“特别保障措施-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来抬高中国商品出口的门槛,美国这一“特别保障措施”的成功,也将会鼓舞更多的国家仿效,届时将使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在内的中国商品全面受阻。“狼”虽然没有真的到来,但是对于目前靠价格拼争来突破出口和在投资热中重复建设的、抱着快速占领国际市场目标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在“狼”真的到来时又该如何面对,这不应该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