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建筑陶瓷企业国际化发展之路2007/12/20 [访问本页PC版]在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许多新的思维、新的观点将与传统的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带来的结果无疑将会使我们的观念得到迅速的更新。国际化观念是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前提。建陶企业要调整定位,平衡内销与外销的关系。各生产厂家如果只把出口贸易看作是国内销售的一个补充和解决库存压力的一个手段,而不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培养与保护引起充分的重视,继续由价格决定一切,出口贸易按这种方向走下去必然是死路一条。我们只有将自身的产品、品牌作好分析定位,从而选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构筑专业的生产和销售链,逐渐形成规模,达到像发达国家陶瓷企业一样内外销均衡的局面,才能最终走向国际化。 2、注重品牌塑造,构建国际化品牌 能抵抗各种复杂国际局势的市场变化,保持较为稳定的销售势头与稳固的国际市场,最终出路只有一个——品牌。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并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而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目标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其绝对称霸的局面不是我们短时间能改变的。但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品牌塑造靠的是产品、质量、服务、网络等,需要我们抛弃用别人的纸箱来包装自己产品做出口的行为,坚决以自己的品牌行销海内外,产生区域影响,用品牌差异化来占领国际市场。 3、重视企业人才,引导人力资源国际化 在后过渡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建陶企业在解决人才的国际化上,不妨请一些“外脑”进行专业的提升,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挑选和任用真正有领导才能、通晓wto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人才,建立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双赢的局面。 4、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国际化产品 我国建陶工业由于受重复建设的影响,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实际产量几倍于市场容量,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而且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导致恶性竞争,这种现象在后过渡期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生产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使国内建陶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今后的建陶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发展中高档产品。在具体产品上,目前国内地砖大多集中在500mm×500mm以上规格的产品,与国际市场的小规格(400mm×400mm、300mm×300mm)需求差别较大。我们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出专线来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品种以仿古、耐磨、亚光、仿力等为主丰富墙砖的尺寸,保持多规格多效果的品种,配套以各种金属、木材、凹凸面、立体面的腰线与花片,稳定质量,进而稳定市场。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