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牌”剔除建陶业 陶瓷企业面临集体受惩2007/8/15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因为虚报数据等原因,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被集体取消了“中国名牌”的评选资格。但是这些虚假数据的产生牵扯面很广,直接造假的建筑陶瓷企业固然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那些把关不严的主管部门同样应该受到政纪和法律的惩处,仅仅对建筑陶瓷企业集体惩罚难以治本。 建筑陶瓷跻身“中国名牌”发端于2003年,问题暴露于2006年。由于该称号有效期为3年,所以2006年本该是重新评选的“换届之年”。正是在这次“换届”中,数字造假的现象集中暴露出来,即使推迟到2007年,其数字仍然不能让人信服,建筑陶瓷行业终于等来了“集体处罚”。 据报道,此次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称号被取消,完全是陶瓷行业自身自作孽不可活,“上报的数据70%~80%都是虚报的”。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规模大到不合理,税负低到令人怀疑,价格低到接近倾销,资产回报高到与税负严重矛盾等方面。这些数字造假,固然与建筑陶瓷企业素质低、自律性差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数字都是经过当地税收、统计、海关等部门严格审查盖章通过的,这些外行人都能看出问题的数字,如何能在政府专业人员的手下瞒天过海,不能不令人怀疑。 企业觊觎中国名牌这一称号,无非是基于利益驱动,名牌即是效益,即是质量保证,对于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享受出口免检甚至地方政府奖励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地方政府也需要更多的名牌加身,以彰显政绩,提升城市形象。为此,有地方政府对打造所谓区域名牌不遗余力,甚至直接给与重金奖励。在这一方面,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目标有了天然的一致性。因此,企业舍得下本钱,不惜重金上下打点,地方政府也会在暗中支持,同时一些有门路有背景的个人或机构就会从中充当掮客,形成“政府设租、中介搭桥、企业寻租”的“品牌评选产业”灰色链条。 因此,仅仅对建筑陶瓷企业进行处罚,不过是去掉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一旦恢复,旧的产业链就会马上恢复生产。 但是,如果从此取消了中国名牌的评选,同样是因噎废食之举。目前,在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去”的情况下,“中国名牌”的桂冠有助于企业被认同和被接受,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扶植意义。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重塑建筑陶瓷企业的形象,重塑品牌评选的公信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所有牵扯到数字造假的部门一查到底,这不仅能显示净化品牌评选的决心,更是挽回政府形象的必要之举。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数字造假现象,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的评选标准是否合理,同样值得怀疑,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