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制造业直面死亡 求生迫在眉睫2007/9/12 [访问本页PC版]但是,从2003年开始,洪启辉就感到来自政策、劳动力、电等配套设施供应的不稳定。 政策上,政府从2003年开始收紧。紧接着,2004年开始调整退税,这两年又一再调整。洪启辉给记者算了笔账:“以玩具产品为例,从去年9月,出口退税率就从17%,改成13%,最后改成11%。而一般工厂的毛利率大概是15%左右,纯利可以做到4%的话就不错了,加上人民币升值、工资上升、政府费用增加等各方面的费用成本上升后,企业可以赚到2%的纯利,也算很好的了。但退税减少两个点,就把他们的利润全部吃掉了。”而且“从我们知道这个政策到执行,才两个星期”,为此,他损失了一份合同总金额50万美元左右的订单。 而在今年7月我国最大的出口退税削减政策实施未满一个月,国家又宣布了将于8月23日起开始实施最大规模的加工贸易政策紧缩方案,使洪启辉的公司更加雪上加霜。因为方案中“台账保证金实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大的影响,“以我们企业来讲,一年1000万元左右的保证金,占流动资金的8%到10%,公司压力很大。”而且现在也不能由银行担保。 再加上电费增加、工人工资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升,“这些使企业在过去三年可能都没钱赚,而是处于‘挨’的状态。”洪启辉表示。 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广东全省预计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港澳台资企业就约有6万家。因此,洪启辉的公司正是加工贸易企业境况的一个典型缩影。 升级过程中的阵痛 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谋求出路。政府和专家学者也大力鼓励转型升级。但是近30年形成的加工贸易现状要改变绝非一蹴而就。 如果想转移生产基地,比如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建议往工业园转移,把东莞模式、深圳模式复制到这些地方,但实际上很不一样。洪启辉做过假设,物流上,从东莞搬到湖南或江西,由于出口都要经过深圳盐田港,成本将比留在东莞高很多——原来运费将从占成本的4%提升到10%,他宁可将这个成本用于提高工人工资人才上,现在的企业大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越来越难招到,如果去了其他地方更招不到人。至于迁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这对中小型企业基本不可行。一个明显的障碍是:“越南请工人更难,而且在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怎么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合格的中层管理人员?”洪启辉说他很多朋友曾去越南投资但都失败而归。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