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后的最佳发展模式论析
2007/9/21 [访问本页PC版] 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电器就是一个典型的改革式发展的案例。2001年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以5.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2002年5月正式完成对科龙的收购。随后,以格林柯尔顾雏军为首的新领导团体,代表资本和技术的力量切入科龙,开始了另一种改革,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科龙民营化重组”的进程。“科龙易帜”后,顾雏军采取的正是暴风骤雨式的内部革命。最为明显的就是收缴下属公司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将营销公司的财务部和人事行政部撤消,统一由集团指挥。2002年5月到9月,科龙内部设置由11个部门缩为7个,科室从34个变为22个财务方面实行集权式管理,收回小家电公司、营销系统等产生现金流较大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系统由80人精简到60人。由于科龙在当地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又根深蒂固,顾雏军为有效运转科龙花费了不少心思。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的子弟兵、安插亲信进入各部门核心层,从生产到售后、从决策层到基层管理人员,几乎每个部门都有顾领导下的格林柯尔系的人马。在董事会方面,6名执行董事中,除了担任副董事长的李振华原来的身份就是容桂镇官员外,其余的全部是具有格林柯尔背景的人。同样,本来用于制衡董事会的监事会,也形成了顾氏人马以多对少的控制局面。相反,虽然工商银行旗下顺德经济咨询公司持股高达6.92%,但在公司内根本找不到话语权。另一方面是开展整风运动,树立个人权威。同时还人为是制造出一些内部矛盾,离间原科龙的关系网。当时,顾认为科龙企业病的根源在于科龙电器内部存在严重的派别小团体,因此发起整风运动。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每到七八月份,科龙都会如期开展整风运动。据介绍,整风运动首先从科龙空调公司开始,后波及到上百位分公司经理、售后主任、传播科长白天互相揭发、自我揭发,晚上写检讨、自我反省。整风运动后,科龙电器员工的面貌发生了变化。除副总裁王康平外,科龙电器副总裁兼冰箱生产业务主管蔡拾贰、科龙空调公司总经理陈少民、科龙空调公司营销本部总监张铸、科龙空调公司生产经营副总经理郑碧林、科龙电器技术副总裁黄小池等众多高管相继离职。十几个分公司经理、26个传播科长、十几个售后主任也被揪斗之后宣布“下课”,直接导致科龙电器史上第三次离职高潮……正是因为顾雏军在并购后的企业运营特别是在人事管理方面暴风骤雨式的改革,以及顾雏军进入科龙后,在压缩成本、整治企业腐败以及在采购和配套方面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令很多老科龙人、顺德人颇有怨言,从而形成了新旧势力的针锋对峙。加上随着顾借鸡生蛋的做法和决策上的失误,如扩张过快、战线过长等,使得顾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终于让顾雏军轰然倒塌。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