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四成土地违规牵涉国家重点工程

  2007/9/26  [访问本页PC版]

    “所涉及的项目投资额,少的四五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消息人士称。目前

    ,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已经处在建设施工阶段,财政拨款、银行信贷都已经大规模投入

    。颇为尴尬的是,这些涉及违规用地的工程项目中,有相当比例,还没有完全办理下

    所有工程项目所需的土地使用证。

    政绩刺激

    “建设用地指标是优先安排了,但涉及征地的,需要时间,关键是除征地之外,

    还要落实‘占补平衡’方案,差一项都不能办理‘土地证’。”9月19日晚,浙江

    省国土厅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解释。所谓“占补平衡”是一项中央政府为保证耕地总量

    不减少而实施的政策,即要求在完成征地之后,在同一区域内,通过复垦、开荒等手

    段,增加同等量级的耕地或农用地。

    按照规定,正常项目建设用地的申请过程是,首先建设单位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经过预审后,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

    方案。各方案都经过批准以后,还要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也要经过公告,最

    后落实征地补偿等费用,最后再由土地管理部门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

    地划拨决定书》,才可以获得项目开工所必须的所有用地手续。

    显然,完成这一切手续,都需要时间,而对于“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操作者而言

    ,最重要的也是时间,这恰是矛盾所在。“谁都想抢时间,在自己在任期间出成绩,

    增加gdp,国家级重点项目的gdp核算,都计算在所在省的科目中。”在中国人

    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一位专家看来,不合理的政绩观在其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的某铁路建设项目,便是由此原因而“未批先用”。该项目

    系“国家级重点工程”,在开工之时,已经进行了“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的报批,

    并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开工通知”,但恰恰没有获得土地使用权证。

    “工程涉及200公里沿线的征地、补偿、以及占补平衡,等完全落实了,整个

    工期就耽误了,所以,在国家发改委的通知下发之后,工程就立刻开始建设施工了,

    当时是打算采用边建设、边报批的办法,获得平衡。”当地一位知情人士介绍。

    然而,最终该项目还是被“定性”为建设用地“未批先用”,属于违规用地行为。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