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7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轨迹
2008/1/4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2007年对建筑陶瓷行业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名牌”风波牵动了整个行业的神经国家出口退税调低导致国产陶瓷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国家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宏观政策调控加强土地资源紧张和劳动力成本增高,这些都对中国陶瓷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回顾2007年陶瓷行业发生的重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关键词是出口退税,第二个是中国名牌,第三个是联盟涨价,第四个是陶瓷营销。
出口退税下调加速行业洗牌。2006年,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从原来的13%下降至8%,2007年7月起,又下调至5%不到1年时间,退税率已经不到原来的39%.陶瓷列入该项调整的原因在于,我国进口产品大多是档次较高的,而出口产品则大多在中档以下,各个企业在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出口数量连年增加。此外,由于陶瓷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一批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仅靠出口退税生存的企业充斥其中。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工艺较落后,其节能减排能力令人质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效益低下,削弱陶瓷产业总体竞争能力,更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出口退税事件对靠规模效益打“价格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但对做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企业,长远看反而是好事,因为出口退税下调可加速行业洗牌,通过优胜劣汰,这些企业最终会越做越强。业内专家认为,优势企业应借机夯实内功,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建设、转变出口模式。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应加速重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完善产业链,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途径。
4月19日,佛山市13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掌门人联合签署了一份倡议书,表示将对各自企业所有产品价格在原价基础上提升5%~15%.签署这份协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紧缺、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幅度大等综合成本的增高,使得企业负重越来越大而政府为舒缓与回应社会对和谐人居环境的要求,不得不停止新建陶瓷项目。企业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高压之下,不得不以涨价来寻求自保。针对涨价事件,有的企业认为,不能单纯把涨价看为贬义词,涨价反映的是一个行业全面的增长。而且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加强及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因素,涨价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大部分企业还是表示不愿意参与涨价联盟。他们认为,可以从提倡信息化管理,降低成本的消耗,以及创新销售模式等方面去发展企业。
本文分页: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