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玛拉兹打赢了国际知识产权官司 民族品牌叫板国际陶瓷大腕

《陶瓷视界》  2008/11/7  [访问本页PC版]

    2004年春的一天,姚水平正在办公室忙碌。公司文员将一封信函放到了他的桌面上。起初并没有注意,直到发现信封下面字迹不是手写,而是几个鲜红的印刷字体,而且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时,他才认真地拆开了这封信。

    “2002年7月10日,我们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了商标申请。2003年的时候,这个申请就被通过了。”记者在总第889期的《商标公告》p781页看到,玛拉兹商标放在了显著的位置。“我真没有想到,我们的商标刚发布不久,就有人提出异议。”

    接到这个函件,姚水平马上电话给远在福建的工厂商讨此事。电话挂完,姚水平马上飞往福建。“回到福建,马上组织了六个人的工作小组。一个是常务顾问律师,两个是北京市赛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家,还有张金泽和我,外加一个公司的工作人员。”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商标会被别人看做是抄袭的姚水平,那段时间,拜访了众多行业前辈、资深律师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们给姚水平的答复让他更加斗志昂扬。“我们一定要赢得这次答辩,否则我们这些年所做的努力都是白费。即使是输了,我们也会上法院将维权进行到底。”

    几个动作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之后,我们有几个首要任务:一是资料收集。把玛拉兹的客户数据,广告合同进行广泛收集。二是派人去上海、杭州、天津等地调查对方的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三是根据收集回来的对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四是去北京再次咨询,做好应诉准备。”据姚水平回忆,当时刚好是春节。

    “别以为资料收集很简单,光我们自己的数据收集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参与调查人数也有上百人。”姚水平表示,进行答辩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庞大的工程。“在2004年3月份已经全部做好了答辩的内容。异议的重点就是商标设计上。他们说我们纯粹是根据意大利marazzi改编而来。没有直接的含义,而根据我们的调查,他们的名称更是糟糕,一个地方一个叫法,在上海叫马拉奇,在北京叫马拉利,在深圳叫马拉兹。”

    2004年的时候,意大利marazzi公司来了几位工作人员,以考察的名义参观玛拉兹的展厅,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证据。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无论是产品还是包装,玛拉兹和marazzi都有天壤之别。“他们为了说明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提供了马拉兹商标广告费收据和手提袋。但是从收据中我们发现他们就是在玩把戏。2001年、2002年、2003年的收据号分别是0513252、0513276、0513296.跨越三个年度的票据,收据号居然前五位数完全相同,令人不得不怀疑票据的真实性。”事实也是如此,他们提供的这个证据在商标局看来,也是为应付所为。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