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情后陶业转移时代 总部经济成为救命稻草?2008/3/25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据报道,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佛山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部署,今年内佛山完成175家陶瓷厂的转移关停,而这些将关停的陶瓷厂占总数的50%。与2007年大规模的知名陶瓷企业二次布局、扩张不同,本次的陶瓷产业转移带有一点悲情色彩。“数十家企业成片地关门、停产、员工大面积下岗,哀鸿遍野,无限凄惨,产业整治真的需要一刀切吗?”某陶瓷行业资深人士如此感叹。陶瓷产业整治或许将使佛山或者全国进入产业带有悲情色彩的“后产业转移时代”。 也许用“哀鸿遍野”、“无限凄惨”来形容目前佛山陶瓷产业的整治有一点夸张,但是不可否认,涉及到175家陶瓷企业的转移关停工作势必会给整个佛山陶瓷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佛山陶瓷今日面临的形势,未尝不是给全国其他陶瓷产区敲响警钟:不注重环保,不符合政府部门的环保标准,不能实现与当地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终究还是会被淘汰出局。 对于面临关闭和转移命运的企业而言,接受和承受现实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日前,在陶瓷行业媒体《建材周刊》主办的陶瓷行业论坛上,一些面临关停转移命运的陶瓷企业纷纷选择了缺席,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已经签署协议关闭或转移的企业老板不知该如何面对工人,对于即将被关闭工厂的现实感到无奈和无助。 生存环境逼着陶瓷走 一方面是企业的无奈和悲凉,一方面是政府要还人们一片净土蓝天的忍痛割爱,对此,陶瓷行业专家又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认为,目前的中国陶瓷产业面临的处境是生存环境逼着陶瓷走。全国各个地方都有陶瓷产业的发展、推出或者转移,“走”的另一层含义是动,企业在动态当中“走”,企业要在动态当中发展,不能因循守旧。虽然目前全国各地的陶瓷新兴产区兴起多是由知名陶瓷企业的扩张或二次布局为主要推动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局部区域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已经不可能允许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陶瓷企业汇聚在一起,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人民生活环境的需求也不允许,现在的佛山产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集群化发展是否是最佳选择? 对于陶瓷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合理规划,一直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或者个人做出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研究或者结论,即使是一些陶瓷行业公认的学院派代表人物都没有得出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结论,或者研究成果,集群式发展模式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被业内人士提及,但是这是否就是适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也没有得到权威的论证。而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用大量昂贵的土地去生产陶瓷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生集群效应,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要形成集群效应,势必会有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中,集中的结果是否会造成今日佛山产区所面临的处境呢?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定区域的污染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集群化发展看上去很美,但也必须顾及每个地方的现实,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结出果实,也不是每一个假设都会有好的结果。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