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珠三角产业升级不大不小企业“受伤最深” 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工厂闲置

  2008/6/30  [访问本页PC版]

    由此看来,内迁的企业同样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病症。

    据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以鞋业为例,目前较为成功的只有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宝城江西上高裕盛鞋业,其他多数鞋厂都还处在磨合期,必须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目前,大多数内迁鞋厂还属于加工厂性质,主要以鞋面加工为主,其他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放在广东。

    正是转移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迫使广东朝“总部经济”方向迈进。把企业总部、品牌、技术研发等部门留在广东,把需要大量土地和密集劳动力的工厂放在内地,成为很多企业的新选择。

    产业升级:

    不大不小企业“受伤最深”

    在这轮产业升级过程中,最难熬的不是小厂,而是中等规模的企业。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记者,在这次洗牌过程中,受冲击较大的是以800到3000人的中型鞋厂以及鞋材加工厂。大型鞋厂在资金、客户及风险转移等多方面有优势,而以广州白云区为主的小型鞋厂,借助广州站西路鞋城的内销、俄罗斯边贸、中东及非洲等地的中小订单得以存活。在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时候,几十个人的小型鞋厂可以放长假,市场转好,又可以马上重新开工。

    目前少量多样的订单还在不断增加,这些小工厂的生命力也越来越强。而中型鞋厂就不是很理想:客户不大不小,受多种生存环境的影响,客户没有能力支撑价格,受本身资金和迁移能力的限制,无法将部分生存压力转移出去,最终导致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由此,将来的局势有可能变成大鞋厂越来越大,小鞋厂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也在其他行业得到印证。东莞一家上千人规模的玩具厂老板告诉记者:“今年广东再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增加10%,加上17%的社保,用工成本一下子提高了3成。现在订单减少,只能辞退部分工人,但是厂房的租金还是降不下来。”

    他无奈地说:“反而是小厂船小好调头,就算停产一段时间再开工,压力也不大,至少能维持生存吧。”

    倍感难受的,还有那些没有形成内销渠道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台资、港资企业。

    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林江表示,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广东发展的瓶颈,大量外资企业一直以外销为主,没有形成内销渠道,尤其是台资企业。以东莞为例,那里台资企业占40%左右,产品几乎完全出口,企业自身资本小、技术差、经营理念落后,不愿意也没能力进行产业升级,更不清楚如何开拓内地市场,这样的企业很难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