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源高增长与好生态共存,工业化与低污染齐飞南方网 2008/7/12 [访问本页PC版]放走300多亿元的投资,河源市长刘小华还说不心疼。 “不发展工业,河源就没有出路。可发展工业,要是不注重生态保护、造成污染,那又是一条死路”。 他深知340万河源人民肩负的环保任务有多重———这里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还担负着保护东江水源水质的重要使命。 河源市环保局无疑是省内在地方上说话最有分量的环保机构。在项目审批上具有不容挑战的一票否决权自不消说,平时严格执法也不受干扰,局长何明亮说:“还没遇到过市领导来为被处罚企业说情的”。 两年间,环保局的编制由26人猛增为56人,无论从学历、职称到装备,队伍素质在全国地级市环保局中名列前茅。 承接产业转移时如何拒绝“污染转移”? 产业也要选型 拒绝污染项目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意味着迎接财富,河源市主要领导在欣喜之余头脑保持清醒,提出“产业选型”,拒绝“污染转移”。 “污染转移”先前有过教训。几年前,有一批陶瓷企业从佛山转移到河源,市里曾提出要建设一个“陶瓷城”,项目可能带来可观税收,但也招来了群众投诉。很快,市里叫停了“陶瓷城”计划,还立下规矩———从此不再审批引进新的陶瓷项目。 河源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走“园区式、污染低、用地省、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打造“五大基地”(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泛珠三角商贸物流基地),做大做强手机、电子信息、钟表眼镜、食品饮料、特色旅游产业等“八大产业”。 “选型”过程中,最受河源人青睐的是零排放、高效益的手机产业。两年前,省内唯一的“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双双落户河源。短短三四年,手机产业的几何级数发展让当地领导笑逐颜开。以2005年投产的龙头企业“西可”为例,2006年产值8亿多元,去年翻番达到了17个亿。全市去年手机产量650万台,总产值32亿元,相关企业有25家,今年年底手机产量可达1300万台,计划到2010年,河源将建成年产手机3000万台以上的专业生产基地。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