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绊住陶瓷色釉料前进的“双腿”2008/8/13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中国陶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的创新与协作,它们共同为瓷砖的“颜面生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中国陶瓷一路走来,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产生了如“大鸿”、“大宇”、“正大”、“道氏”、“瑭虹”、“拜富”、“精博”、“禾合”、“万兴”等知名企业,但就整个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价格扭曲,陶企迷洋,厂商协作难,供应商服务不到位,产品创新滞后,产品质量标准滞后,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与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生死攸关。作为陶瓷色釉料供应商,惟有本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心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和协作,中国陶瓷行业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礼中崛起…… 陶瓷周刊通过剖析色釉料及原辅材料院内开花墙外香的种种现象,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陶业发展进言…… 看现实:品牌乏力 据了解,我国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的企业大约有1800家,但是大部分是做化工贸易,真正做生产、有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到500家,多数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等主要陶瓷产区,这其中上规模的仅有50到60家。 正如一直缺乏国际品牌的建陶行业一样,色釉料同样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当一些色釉料洋品牌,如,卡罗比亚、比托施、陶丽西、福禄、司马化工等在欧美高端建陶产区横行时,中国的色釉料在国际市场上还没形成气候,更不用说品牌影响。有资料显示,意大利卡罗比亚色釉料公司每月釉用色料产量达到3000吨,而国内釉用色料每月能达到300吨产量的企业屈指可数。 曾经有专家这样形容色釉料行业:“想要做大的色釉料企业,像要做到5个亿以上的规模,不容易小的色釉料企业又死不了。”今天中国色釉料行业形成“散”、“乱”、“小”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色釉料市场秩序不完善。有的小企业利用人际关系捆绑住某些陶瓷企业,这样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大的色釉料企业又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据禾合色料田鸿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客户总是希望色釉料能够“物美价廉”,但一分钱一分货,要生产质量卓越的色釉料,企业就必须付出应有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设计成本、服务成本等。质量上乘的色釉料由于成本高,价格贵,客户难以接受,加上上游矿物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质量的不稳定性,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色釉料企业的发展。 色釉料企业散乱及市场无序等问题也有着自身的原因,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色质好就行,产品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正因为色釉料缺乏国家质量标准,造成了计量计价的随意性,或者说老板意识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即内控标准)。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