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鹏何新明:为中国陶瓷产业争口气2008/8/18 [访问本页PC版]1996年,何新明重起炉灶,成立了新公司东鹏。他采取“滚雪球”式的低成本扩张方式,连续6年,每年兼并一个厂,规模迅速扩大,销量也从当初的4千万直线上升到2007年的20亿元。 2008年以来,佛山市提出了“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思路,陶瓷产业调整步伐提速,不断限期关停转移一大批陶瓷企业。再加上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佛山陶瓷企业遭遇历史性寒流,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不单是陶瓷企业的寒流,更是整个制造业的寒流,”何新明说,“国家政策的调整、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使制造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今年国内制造企业的销量,尤其是出口,普遍出现大幅下降。” 当记者不无担忧地问起佛山这场“大转移”给东鹏造成了什么影响时,何新明的回答却令人吃惊,“很幸运,东鹏在去年50%出口增长的基数上,今年的出口不但没降,反而有所上升。今年上半年东鹏出口同比增长103%。” “早在五年前,我们就预感到了行业转移,”何新明向记者解释到,“区域发展都要经历由制造业向高新企业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的过程,对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佛山有300多家陶瓷企业,远远超出了环保容量,转移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早在五年前就着手准备了。” 据何新明介绍,为全方位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东鹏一方面提早到外地布局,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致力抓好佛山地区总部的环保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求在政府下令之前达到环保要求。2006年,东鹏成为广东省清洁化生产的试点企业,并于2007年成功通过验收。 看准趋势推动产品升级 “政府提出转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佛山陶企。转移,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转移的只是污染环境、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一定都要走掉,只要能抓好环保,做到清洁生产,符合环保要求,规范运作,完全可以继续留下来为佛山做贡献。”对佛山市政府目前所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何新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何新明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转移对企业来说的确是道难题,因为它意味着付出,有时甚至是几个亿的代价。在转移过程中,不同企业会出现不同结果,部分企业能借助这一机会上升到新台阶,而有的则可能会因为无力办新厂而就此倒下去。“对企业来说,能够做到达标、不用转,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扎根佛山,把总部留在佛山,实现东鹏的持续发展,是何新明的心愿。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