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转移”对接珠三角 清新县从南粤“寒极”到珠三角“后花园”2008/8/5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广州北行60多公里,是山清水秀的清新县城,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过去由于总体经济基础薄弱,这个距离省会最近的山区县,也是广东省16个欠发达县之一,曾被称为经济大省的“寒极”地带。 近年来,清新相继摘得“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首批旅游强县”、“中国乌鬃鹅之乡”等名号,并连续4年夺得广东县域经济增幅全省冠军的好成绩。什么原因使建县仅20年的无名山区小县由默默无闻的追兵变成了全省山区的标兵?是谁叩开了这扇遮掩多年的山门?是谁烘暖了这片邻近珠三角的“寒土”?答案就是科学发展观。 “双转移”对接珠三角 破解山区发展难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清新县查找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广东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的“双转移”重大决策的契机,谋划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清新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长对接“珠三角”的“短板”通过加快大工业园区建设,加长集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今年上半年,清新县共引进项目29宗,合同投资金额达155亿元,其中有4个投资超过20亿元的大项目,第三产业和新型工业成为重点。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清新县加快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发展由“散”转“聚”,以华硕、万帮为龙头的制鞋业去年实现产值60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30%以上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企业规模由“小”转“大”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本地传统名牌产品如研磨材料、清远鸡、乌鬃鹅等,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提升品牌和效益。 正在清新县山塘镇规划建设的250亩研磨抛光材料生产基地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的。山塘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研磨抛光材料(布辘)生产基地,2007年该镇研磨抛光材料总产值3.5亿元。300多户生产企业分散在各家各户,多是弱小散乱的手工作坊。规划中的生产基地按照“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壮大规模”的原则,促使这些小作坊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目前,清新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3家,形成了制鞋、建材、陶瓷、纺织、布辘、电子、食品加工等7大特色支柱产业“一畜(生猪)、二禽(清远鸡、乌鬃鹅)、三水(优质水稻、优质水果、优质水产)”的商品式、基地化、创汇型生产格局。今年上半年,清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47亿元,3项同比增长37.7%、22%和31.8%。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