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合肥好美家突然停业 建材超市到了一个“拐点”?

house365  2009/11/18  [访问本页PC版]

    水土不服 小姐身子丫鬟命?

    部分建材超市为了节约成本,店面的位置不是偏居一隅便在城郊,多数交通不便。合肥的东方家园、百安居亦如是。中国的国情是有钱人才有车可跑远路,偏偏建材超市的定位与其消费定位不符,而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则更注重购物的便利性与产品的性价比,这两项建材超市都不占优。原想店面偏远一些可以节约成本,却不想一个动辄数千平方的超市没有几个消费者,经营成本不高才怪!

    在国外,建筑工人等劳动力费用昂贵,聘请他们装修还不如自己买涂料、贴壁纸,品种多、价格便宜的建材超市非常符合需求。但在中国却恰好相反,劳动力低廉、马路装修游击队随处可见,人们都愿意把辅材采购的活儿交给家装公司。而大宗的主材、家具等,超市又不具备展示能力,自然也无法赢得多少顾客。

    建材超市的水土不服还表现在其盈利模式上。土生土长的租赁式卖场等同于物业角色,主要依靠商户交租金维持生存,即使不做任何营销策划,一年到头商户只要按时交租金卖场就能维持,而建材超市则需自购自销,一旦产品积压现金回流出现问题,时间一长自然崩盘。

    品牌无品质 建材超市缺乏竞争力

    正如一流的化妆品品牌绝对不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一样,建材产品中的一线品牌也不大乐意与一些小品牌为伍。而建材超市为本身经营形态所限,多品牌、不同档次的商品以同样方式进行呈列,反而给一些小品牌提供了机会,削弱了大品牌的积极性。

    某供货商谈及好美家合肥店停业现象时表示,当初选择进驻超市主要为走量,在品牌展示和宣传方面基本起不到作用。建材超市模式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其同质化程度高,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因为超市的基本条件都差不多,所以才会陷入价格战中,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供货商却伤痕累累。

    “抢钱”条款 你到底伤了谁?

    作为一个供应商,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应付超市那些不可预见的成本。莫名其妙的扣款加重了供应商的负担,货款的不及时及回款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供应商成本加大,而这些额外的成本消费者自然不愿买单,最终造成消费流失,供应商无奈被“抢钱”。

    合肥某知名品牌代理商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明言,好美家筛选入驻品牌的标准就是返点,即某品牌给予超市的返点较高,该品牌则得以入驻。此举令很多知名品牌望而却步,而一些小商户则伺机进场。而建材超市的“抢钱”条款还用到了消费者身上,明明是同一代理商同一品牌,在传统卖场可以讲价到了建材超市却要“一口价”,不合时宜的强行“定价制”也令很多消费者止步。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