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闭店风暴背后:百安居开展“自我救赎”

中国房地产报  2009/11/2  [访问本页PC版]

    百安居亚洲区总裁麦特曾公开称:“我们永远不会撤出中国市场。”而这一次,百安居再次夸下海口:2011年实现重回盈利。

    能否凭借“t计划”实现自我救赎?百安居前途未卜。但颇具戏剧性的是,1999年进入中国的百安居曾呐喊“要以先进的超市模式打败传统摊位制市场,5年之内,统领中国建材市场全局”。现实跟百安居开了个玩笑,5年后,所有在华建材超市加起来所占的市场份额尚不足10%,百安居“统领建材市场全局”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2005年,百安居收购了欧倍德在中国的13家门店,使其规模空前壮大,在房地产市场不断增长的当时,百安居的急速扩张带来的销售增长让其振奋:2005财年百安居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78.5%。鼎盛时期,百安居再次树立目标“到2009年开店达到100家”。然而,2008年的巨亏损不仅让其扩张之路受阻,还无奈关店过冬。

    根据翠丰集团的总结,近几年来百安居在中国的扩张过于快速,且受房地产市场深幅调整影响,导致一些门店亏损和一些门店的营业面积过大。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快的圈地速度潜伏着巨大危险,百安居的人才配备、管控能力以及对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的把握却跟不上扩张步伐,致使新开门店的盈利能力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百安居“装潢中心+零售”的模式也成为其亏损的诱因之一,过度关注家装市场削弱了其作为零售卖场的渠道优势。

    自建之痛

    百安居中国相关负责人不愿透露在京门店的调整详情。但据翠丰集团年报显示,百安居中国拟将关停店铺出租,可能转租给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零售商。百安居亦庄店关闭后即有可能转租给家乐福。

    百安居曾在中国专门成立了一家置业有限公司,负责商业地块的议价和购买。据悉,百安居在华的63家门店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自建物业,其中上海11家门店中有半数为百安居自有地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家居卖场的发展路径已从“收租型”完成了到“类金融化”的转变。最初的“收租型”主要是靠“租赁地皮―包装卖场―对外出租”,卖场主要赚取批零之间租金利润。从本世纪初开始,一批家居连锁卖场开始走向“国美式”的扩张之路,通过大规模圈地在各地自建物业,开设连锁卖场,然后自己经营或对外出租摊位。通过这种运营模式,卖场从中赚取两道利润:一是房地产物业的不断升值,二是规模化的租赁收益。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