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危机带来思考 怎样实现高度整合中国陶瓷工业

  2010/1/17  [访问本页PC版]

    对陶瓷行业来说,同样如此,大规模生产是以失去个性为前提的,本来诺大的一个市场,每个市场都有足够大的空间,但由于我们在小农经济时代养成的“过去导向”的思维,看到别人做什么成功了,我们就去做什么,其结果是大部分企业都拥挤在一个主流市场中,你做大理石成功了,我也去做,你做铂金砖成功了,我立即模仿,这样必然造成产品结构失衡,把什么都做烂了。

    在这次危机中,一批敢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就比较小,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长处,如果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长处,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能找到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利基市场”,那就能满足市场中需求各异的群体要求,例如,不少做手工艺术砖的或者产品性价比较高的企业,在危机中就活得比较滋润,可以说发挥优势有利于抗风险。

    品牌就是竞争力

    在这次危机中,我们注意到了一批著名品牌受到的冲击就不大,即使在内地欠发达地区销售情况都比较好,尽管它们的价格要高于一般产品,因为在这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除非是行家,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一些知名度高的品牌,因为他们的公信力比较高,品质和服务都比较可信。以马可波罗为例,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仿古砖的老大,因此,即使在内地市场,它的砖仍然比较好销,不仅是仿古砖好销,而且抛光砖和瓷片也都好销,这就是光环效应,因为这些名牌已进入了消费者的心智之中。在内地和三、四线市场,这些品牌企业还推出了一些低端产品,这些大品牌的低端产品,就非常受消费者的青睐,既有面子,又有实惠,被人们嬉称为“高端的实用主义路线”。

    陶瓷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他们已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在行业中起着标杆作用,例如:马可波罗、欧神诺、新明珠、东鹏、金意条、箭牌、四维等等,实践证明品牌已成为抵御危机的有力武器。

    但是品牌建设恰恰是一部分陶瓷企业的软肋,不少企业认为品牌是包装和宣传出来的,殊不知品牌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品质好只是个前提,企业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并通过整合发挥合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智,直至今日,黄建平还是认为自身有很多不足,觉得渠道建设不如东鹏、诺贝尔、论成本控制不如宏宇和顺成,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建平谦虚的心态,对市场的认知,对传承创新的深度理解,没有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努力,就没有今天的马可波罗,黄建平也成为陶瓷行业中的第一人。在陶瓷行业中,正是有了包杰军,何新明,叶德林,霍炽昌,何乾,谢岳荣等这样一批优秀的领军人物,才使得陶瓷行业中创新层出不穷,能在世界陶瓷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是品牌建设的灵魂。

    陶瓷行业运行模式的创新

    陶瓷行业的提升决非单纯在制造环节中的创新,也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中进行资源整合,进行运行模式的创新。

    关于整体解决方案

    陶瓷行业中一些领军企业,都提出了空间整体解决方案,整体卫浴的概念,这也是消费者的期望,但如何实现这种期望,却有不同的理解。在领先陶瓷行业很多年的家电行业中,其领军企业海尔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了整体家电的计划,并且制订了国家标准,但数年之后,海尔就宣布停止实施该计划,因为它得不到市场的支持,该计划的本质是企图利用海尔品牌的光环效应,以带动它数千种在家电行业并不出色品类的产品销售,这是过度利用了这种光环效应。整体解决方案应该是各品类中,优秀产品的最佳组合,大而全的企业必然不精,因此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陶瓷行业的警惕,品类过度延伸,必然会逐步稀释品牌的光环,使长期积累的品牌竞争力逐步减弱,事实上,海尔的品牌光环已经在不断淡化,逐步失去了昔日的影响力。为了将市场中各种优秀的资源进行整合,陶瓷行业中已经出现了将陶瓷、卫浴、厨柜、照明、家具、空调等进行整合的“冠军联盟”以及各种形式的联盟,尽管十分粗放,但却是十分有益的尝试,要和世界强国竞争,就必须要对各种运行模式进行探索,空间整体配套方案就是对流通领域运行模式的探索,此外陶瓷行业还可以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探索陶瓷产业的提升之路。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