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合格的底线 只要避免消费者"找麻烦"2012/11/16 [访问本页PC版]其实,作为少数坚持只卖合格品的伊斯曼,在这个环境的确受到很多冲击。吴建发还有件郁闷的事情,就是有次刚谈好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大单,要的是简一最高端的产品,而且已经签好了合同,给付了订金,第二天原本就要提货,但最终反悔了。原来,有另外一家经销商找到了他,所给出的价格比他便宜了三分之一!而且的确是出自简一的产品,为什么? 经过和厂家的紧急磋商和沟通,才发现,在简一的销售记录中的确并没有这批发往中东的瓷砖,但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后才得知,简一将自己的一级品全部包销给国内的一家公司,然后这些产品又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流向了中东。面对这样的困境,厂家和商家都深感无奈,但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些年,由于涌入中东经销陶瓷的中国人数目大增,而中国国内产能进一步高企,中国陶瓷在中东市场的价格,一直持高台跳水的事态。据我们调查,在前些年,一个从中国过来的瓷砖货柜,还能保持1000迪拉姆左右的利润,而现在,通常仅能有1000人民币左右的利润就已经不错,甚至一个柜只能挣300人民币的,也大有人在。而这种局面的持续恶化,导致国际上对于中国陶瓷的评价继续走低。去年,乃至前年,本报记者前往big5展会和国际同行交流时,大家往往谈及的是中国陶瓷业在设计上尚有欠缺。而今年,中国陶瓷的质量,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强烈批评。何也? 究竟是购买者给出的价钱过低,还是制造者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不高,这个问题看似有些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谜题,其实并不尽然。我一向以为,所有的消费者和采购者,都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心理价位,大家对于价格的判断,全部来自于对比。尽可能以较低的价钱,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则是所有人的心态——哪怕是奢侈品,也会推出打折季,来吸引更多的消费。 虽然,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让消费者买到价格最低的产品,但在中国,则由于缺乏正确的商业伦理,使得情况朝彻底无序的方向发展。我以为,作为一个企业,固然盈利是天职,但制造出符合质量的产品更是无上的使命。遗憾的是,企业法则在野蛮生长的中国经济中无人理会,而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极度渴求,亦降低了消费者的挑剔程度。 但,是否真的消费者就能够承受低价劣质的产品?我看不是。去年,曾经有个新中源的经销商写信到报社投诉,说产品不合格,结果经过我们的调查,才发现原来这个经销商一直是在采购新中源的一级品去做工程,结果在装修当地电视台的时候,终于出了问题。在这件事情中,新中源虽然在法律和道义上都处于不败之地,也尽到了善意提醒的义务,但如此的纠纷,是否也给自己在当地的品牌形象招致了损失?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