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战略转型的方向 行业趋势日益恶化出路在哪里?

  2012/11/30  [访问本页PC版]

    控制客户的企业,战略自由度更高。而加工制造企业,伸缩的空间就狭小得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极为脆弱。西班牙服装品牌飒拉(zara),在上世纪70年代还只是一个制造工厂,因为一个德国订单的取消,企业频临绝境,而后立志成为价值链控制者,强力向用户品牌转移,如今成为行业领袖。“经济有周期,技术会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最终用户品牌因为控制产业价值链,战略空间自然更大。像飒拉品牌,自身只持有一半产能,在经济波峰时期,富余订单外包,在经济波谷时期,外部订单取消,自身产能仍能很好维持。韩国三星也是如此,这还能保证在技术进步的时候,把落后技术转移给价值链的附属者,规避自身的风险。而那些轻资产的价值链控制者战略自由度更高。实际上,加工制造环节很容易成为价值链控制者的蓄水池甚或垃圾场,在经济波谷时期陷入被动,甚至就此破产。本土企业必须寻求向最终产品和用户品牌上发展,提高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避免陷入江淮客车的被动局面。而且,这应该成为优先选择,因为中国本身有巨大的市场,本土企业更容易贴近市场,了解本土用户的价值观念和使用环境。像工程机械领域的长沙三一、医疗设备领域的深圳迈拓,都是近十年成功实施战略转型的标杆,他们的转型方向就是控制市场。

    价值链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技术或资源。所以,转型的第二个选择是往技术或资源端发展,所谓“控制技术”,提高用户品牌企业对自己的依赖性。被视为全球企业楷模的英特尔即是典型代表。这种转型对中国企业而言要更难,技术的积累和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但并非无路可寻,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中,我曾经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尤其在近年来的欧美经济危机中,我们在一些领域有非常大的机会,通过吸纳领先企业的研发人员来获得技术进步。

    向控制技术转型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技术或资源也需要建立品牌。就像英特尔那样,把技术品牌放到最终产品上,增加了顾客的粘性,也形成与用户品牌的相互制约。美国有一家企业叫普瑞玛(prima),从棉纱纺织领域转型做棉花品牌。它掌控了美国最优质的棉花产地,然后把这种棉花打造成一个品牌,放到终端市场上去传播,告知消费者用了普瑞玛棉花的才是最好的棉质服装,并因此形成对产业价值链的掌控能力。

    在近些年,控制技术的流行趋势是:那些试图掌控产业价值链的企业,大都强调把技术品牌和用户品牌叠加在一起,可口可乐是被熟知的把原液技术和用户品牌叠加在一起的模范。中石油和中石化从原油加工领域,大力向润滑油品牌和加油站品牌渗透,进而形成对产业链的绝对化控制。而世界著名高端男装品牌,则从用户端品牌向技术端延伸,在全球寻找最好的羊毛、丝绸、棉花产地,比如其几乎控制了全球最好的安哥拉羊毛的一半产量,并大力开发各种材质的混纺技术,强化对价值链的控制力。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