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一点一点纯净起来

  2013/1/28  [访问本页PC版]

    孙猴子去见菩提祖师,祖师问他,你姓什么?猴子不知道。后来学艺有成,菩提祖师赶他离山,猴子又问,你让我到哪里去?祖师回答: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猴子听懂了,以后就变成“孙外公”。

    可是这话,我到现在不敢说自己懂了。

    《坛经》里有个经典场景,五祖半夜把六祖叫到禅房,俯首帖耳,说了一些话。到底说了什么话?经书里面没有记载。我想了好多年,多次以为自己明白了。

    后来跟一个老先生说到此事,老先生洒然一笑,说:“如果五祖真跟六祖说了什么,那么,五祖不是五祖,六祖不是六祖。”我一听,冷汗就淋漓而下。好在这么多年,我没跟人说过我的答案,否则不是贻害么。

    常有朋友劝我写点东西。我是不敢应承的,原因在于,我不敢自大,自己如此年轻,世面没见多少,书也没读多少,能有多少有益的见解?

    所以认识自己的这个活儿,不好干。这种智慧,叫大智慧。

    d、做个好人

    怎样认识自己?从心开始。一部《西游》,讲了一个悟的故事。

    儒家的说法,就是诚心正意,宋儒理学的说法,叫明心见性,禅宗的说法,即心即佛,道教呢,叫人归于少私寡欲。总之,办法多,但总要费好多功夫,我们才能搞清楚自己是谁,达到行善如自然的境界。

    而所有办法里面,总之是教人做好事,别做坏事。做好人,别做坏人。

    家里有一副文殊菩萨的唐卡,上面印有四句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儒家的传统,一般这样形容修养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一个人,到了70岁,言行能够从心所欲,与人无害而有益,那就是至善的境界了。

    这个至善,就是俗语“尽善尽美”的尽善,老子“上善若水”的上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的得善。

    传统中国人,追求这样的境界,身心清净,言语优美,举止从容,待人接物,俯仰进退,都圆满如意,与人不争,成其大德,成其大业。

    一个高尚的、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无私的人。“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e、哪里纯净

    有个朋友说,向往川藏,那里纯净。

    是啊,山水纯净,没有污染。人心纯净,没有多少是非。大家都向往这种生活吧?

    记得《维摩诘经》里面,佛对宝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见佛示现的佛土不净,心生疑惑,佛批评他,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面住着一个菩提祖师。不是住在别人家里,是住在自己心里。斜月三星,只是一个心字。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