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天然气贸易全球化尚需20年 区域价差消除将令中国获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12/20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天然气逐渐成为未来20年各国努力减少对石油依赖的主要替代方案。

      12月17日,总部位于香港的智库——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在纽约发表有关中国天然气的展望报告《中国能源焦点:天然气2013》,对到2020年左右的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开采量以及需求进行分析,并借此机会与美国的相关智库达成研究合作。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何志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希望借此机会勾画出中美企业在天然气领域的交流合作空间,增强中国的能源话语权。

      实际上,由于美国页岩气储量与开采量加速增长,中国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对美投资增速很快,但大多为权益性质的投资,期待大量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为时尚早。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在发布会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我个人看,美国有多少液化天然气进口到中国,实际上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在液化天然气的地位、商业模式与能量,可以推动液化天然气的贸易全球化。一旦实现全球化,供给增加,那么中国就可以从这个全球化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根据“十二五”规划,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从2010年的4.4%上升到2015年的7.5%,预计年消费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到2015年,国内天然气总产量将会从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的水平上升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使用天然气的人口将增加至2.5亿人。

      这使得中国对于天然气进口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天然气的区域价差使得该市场比石油更需要战略性介入。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仍然是欧洲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一,以及日本进口价格的五分之一。

      陈卫东表示,和早年石油贸易全球化的进展相比较,美国的参与会加速液化天然气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他认为,由于缺乏能源危机等促发原因,以及液化天然气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相对规模要大,因此天然气贸易全球化的历程会比石油的更长一些。

      “可能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来形成(天然气贸易全球化)。”他说。

      这与11月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相符合。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birol)此前在纽约表示,国际能源市场关注如何通过各个市场的天然价差进行套利,从而减少对石油价格的依赖。在天然气问题上,美国、欧洲与亚洲的价差有可能缩小一点,但在未来20年内价差的问题仍然将显著存在。目前,包括中国不少传统油气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都在寻求跨境投资,以获得未来天然气价差套利空间的战略可能。

    本文分页: [ 1 ]   [ 2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