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华搬迁思考:填补陶瓷产业断层 产业定位有待超前
2013/3/19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近日,佛山陶瓷普立华的搬迁惹来了全程热议。普立华搬迁、佛山陶瓷“去制造化”、节后招工难,其实都不是孤立事件,本质上反映的是佛山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褪去,而新型先进制造业没有同步补位的转型断层。于是才会发生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利弊之争、媒体对陶瓷传统产业“空心化”的担忧,以及仍然艰难求存的小微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分散的普工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
首先说普立华的搬迁,如何看待这个事件,要从引入普立华的目的说起。普立华1990年进驻佛山禅城时,佛山产业环境正是传统制造大发光大发热的阶段,普立华带来了近万就业岗位,以及大企业的招商效应。如今,这两项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伴随佛山产城发展,普立华的工人主体已经从佛山本地人变成以外来工为主;而普立华的亩产税收不高,反而可能成为招商引资的反面样本。并且伴随成本优势的丧失和产城升级的需要,普立华与禅城的关系已经从互利共赢,逐渐进入相互拖累的险境。以佛山产业定位向先进制造和都市型产业转型来看,普立华搬迁,对企业本身和迁出地政府都有好处。
抛开烟台政府的招商优惠政策不谈,在更大范围内观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迁移路线,可以看出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正在变更,国内制造版图正在按照制造水平重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加向产业定位与之相近的地区集聚;与此同时,跨越国境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成本洼地汇聚。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精细化分工带来的产业布局调整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劳动密集制造业从发达地区向外转移已经不可避免,普立华搬迁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由此再说到佛山陶瓷“去制造化”问题,佛山陶瓷转移出去大量“现代化生产线”,相反留下一些低端制造,有人担心陶瓷产业因此“空心化”。这里要正名的是,佛山陶瓷转移出去的生产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进制造,只是实现清洁生产后的传统生产线罢了。什么是先进制造?先进制造是基于制造流程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先进,它有赖于科技领域的更新带来生产环节的化学性升级,而非简单的物理性改观。目前,佛山陶瓷产业仍停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粗浅和有限,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比如那些依旧留在佛山的低端陶瓷作坊,它们并非没有实现转移,而是根本不具备转移价值,等待其的命运也是显而易见。更无论已经被广泛探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能走向。针织等其他传统产业同样如此。在全球制造业版图按照制造水平重构的浪潮下,这样的生产环节转出佛山,是合理而且必要的。而与此同时,佛山陶瓷强调的研发营销、总部经济,是十分正确的方向。
本文分页: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