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陶企产销两旺忙扩产能2013/4/2 [访问本页PC版]而且,产品的市场需求随时在发生变化,今天畅销的产品难保明天一样好卖。在夹江产区,西瓦应该算得上是比较畅销的产品,但是也一度成为一些企业的“滑铁卢”。汶川地震之后不少企业盲目上线,产能急剧扩张,当灾后重建市场开始萎缩的时候,大部分生产线又“寿终正寝”。 因此,企业在新增生产线和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之中,还是应该保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避免“大跃进”带来的后续负面影响。 找准企业定位是关键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夹江产区的中高档产品销售依然受到产地的制约,从本产区整体的产品质量来看,和佛山、高安等产区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企业负责人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夹江产区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和企业老板不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是因为存在一个市场认可度的问题。 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白企业的现有生产设备适合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市场在哪里、主要针对消费群体是哪些。只要企业找准自己的市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够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企业是一味跟风,看见哪个企业的产品好卖就跟着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结果带来的很可能就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如此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夹江某陶瓷企业在近两年经历了从水晶砖到瓷片,最后又回归到水晶砖的转产过程。该企业某离职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在这个过程中间,该企业因为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度导致了生产不稳定,给企业的正常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企业转产也导致了原有渠道资源的流失,没有稳定的产品结构很难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经销商渠道。 营山县乡镇经销商刘元洪向记者表示,商家的成本除了瓷砖货款、运输、铺面租金等以外,还有一项隐形成本,就是库房里的尾货,每个企业的产品花色、色差都存在差异,一旦企业转产,商家库房里的尾货多半就变成了死货,而且还有可能因此带来另一个麻烦,那就是消费者在使用瓷砖的过程中需要补货,而原生产厂家又停产,在市场上找不到相同的替代产品,很容易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矛盾。 现在,夹江陶瓷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川渝以及周边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夹江陶瓷没有发展的空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对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庞大。 就四川省而言,单镇级行政区域就接近两千个,保守估计每个镇一年的瓷砖销售总金额在30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四川省乡镇市场一年的瓷砖总销量也在60亿元以上。因此,可以说夹江的中小陶瓷企业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