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为什么闹钱荒2013/6/23 [访问本页PC版]当然,比光大银行蝴蝶效应更强烈的市场恐慌心理,来自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紧缺的态度和反应。在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急速飙升的情况下,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动作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由此透露出强制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政策预期,这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市场利率越走越高。 那么,这轮“钱荒”会持续到何时? 从季节性因素来看,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而资金面吃紧也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攀升。 “钱荒”暴露我国金融业三大问题 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胡坚 今年六月份以来我国金融业闹起了“钱荒”,虽然由于一些惯例性的原因,每年6月银行都会出现“钱荒”,但今年事态尤其严重。本周以来同业拆借市场日均成交高达800亿元以上,此次“钱荒”的“发源地”正是来自同业拆借市场。进入6月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迅速攀升,其中隔夜拆借利率涨幅尤为迅猛。从4.5%起步,盘中先后攻破10%、20%、30%大关,不断刷新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历史纪录。在其带领下,1个月以内的中短期资金价格全线飙升,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本周四涨至11.6217%,这创下2007年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的新高。本周四,如果两家银行互相拆借资金,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基本上接近高利贷。金融业人士公认,当前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 从表面上看,银行缺钱有一些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原因。从整个银行业来说,每年的6月和12月银行机构面临着月末和季末的双重考核,存在“借钱”的冲动,这两个月是历年来的资金需求高峰。再比如,本月各银行要向中央银行交付存款准备金。也要缴纳银行营业税。此外,今年上半年被夸大了的进出口“乐观”数据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虚胖”也得到了消减。但是,这些原因都不足以使得银行资金短缺到这样严重的地步。进一步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是:银行真的缺钱吗?银行的钱都流向了何方? 实际上,金融业业内人士都知道,当前市场上的流动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是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套利。以同业拆借市场来说,一些金融机构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如3%)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影子银行一类的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高达10%以上甚至30%,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取可观的利差。这种资金在金融市场自身的“体内循环”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助推”作用,只说明银行的一部分资在“空转”获利,银行的经营者也乐见其成。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对很多经济实体来说,仍然是稀缺性资源——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资金,创新性风险投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关系到民生的保障房投资难以得到资金,这种银行资金的“空转”说明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实体经济方面缺乏动力,而热衷于金融市场的“金钱游戏”。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到位的表现。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