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国内外航运中心发展分析及启示

港口经济  2013/8/31  [访问本页PC版]

      2。鹿特丹:腹地门户模式

      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以为经济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其内陆腹地的集装箱生成量足以支持其成为集装箱枢纽港,而不需要支线的支持。如鹿特丹和香港、纽约国际航运中心。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南部北海沿岸,地处北海航运要冲,扼西欧内陆出海咽喉。自鹿特丹可方便出海,并经莱茵河与有关运河、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连接西欧陆上运输网,通往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欧洲腹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口四季不冻,长年畅通无阻。

      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其年进港远洋船只3.5万多艘,内河船舶30多万艘,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多吨。鹿特丹港港区面积大、泊位多。全港共分7个港区,40多个港池,码头岸线总长37公里。港口库场、港区铁路以及装卸和运输机械配套齐全。鹿特丹港还以其现代化闻名于世。在其石油码头,石油从一艘30万吨油轮内抽出到储进石油联合企业只需20小时。同时它运用电子计算机集中指挥调度,保证了进出港船只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行效率。

      作为一个典型的经济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鹿特丹港承担了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43%的中转、欧共体30%的外贸货物、莱茵河75%左右的转运量、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34%的中转。其中,德国在鹿特丹港吞吐的货物量超过其国内港口的总吞吐量。鹿特丹是名副其实的欧洲门户。

      3。新加坡:中转模式

      决定航运中心发展取向的首要因素是区位条件。

      理想的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必须位于或接近全球主干航线,否则就会增加物流成本。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以中转为主,是指那些内陆腹地生成的集装箱量不足以支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必须依靠支线喂给才能形成枢纽港,成为这种港口的必要条件是港口必须位于交通要冲之处。中转型的国际航运中心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条件外,发达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政策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如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其海运集装箱中转量约占总吞吐量的八成。

      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之咽喉,是联结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枢纽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新加坡允许自由兴办企业、自由贸易。政府通过投资入股引导技资方向:基础设施先由政府进行投资,然后吸引私人和外资以认购方式使其私有化。新加坡港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收费举世闻名,其中主要表现在:低廉的油价、修船价格仅为美国的35%、西欧的50%,尤其是其修船的速度和质量是世界领先的;全年365天24小时全天候为船舶服务。良好的船用物料、备件供应;港口智能化程度高。目前,世界上700多家轮船公司都在新加坡占有一席之地,133家班轮公司和数十家主要集装箱班轮公司都在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使新加坡港成为世界上最繁忙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

      三、差距与启示

      1。关于航运中心的概念

      在国外,并未明确对航运中心的概念,只是借鉴金融中心,将其几个方面的表现特点引入到对航运中心概念的理解上。事实上,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它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集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于一体,具有服务全球的综合性物流功能,能对周围地区和腹地产生巨大的经济集聚辐射作用,在国际海洋运输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际航运枢纽。

      根据相关研究,形成航运中心的标志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额在中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航运业高度发达,拥有深水集装箱枢纽港,运输集装箱化程度很高,一般达到数百万至上千万ted的巨大规模;三是港口设施高度现代化,港区管理高度电子化,港口与经济腹地间已形成完善、便捷的集疏运网络;四是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或者整体实施自由港政策或者部分实施具有自由港性质的保税区与保税仓库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航运中心的理解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起初是依据基础设施规模、货物吞吐量、吸引企业落户等相对较“硬”的指标来衡量是否是航运中心,但现在会考虑人才、金融等“软环境”来判断是否称得上航运中心,也就是所谓的“航运要素集聚当中的高附加值要素”。如英国伦敦航运金融、保险、咨询服务产业高度集聚和发达,被认为是在新时代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表现形式。

      2 推动我国航运中心的形成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际航运中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国际航路上天然条件良好的地点并非都能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营商环境则是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透明的营商环境:是指商业规则透明,既包括平等商业主体间交易规则的透明,也包括政府与商业主体间的管理规则透明。透明的商业规则保证了交易或管理双方获得信息的对称性,为廉洁行政、公平交易、商业诚信创造了先决条件。典型国际航运中心所处的商业环境均具有透明这一特点。

      公平的营商环境:是指商业交易公平,既包括平等商业主体间交易的公平自愿,也包括保证商业纠纷解决公平性的机制。典型国际航运中心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及纠纷解决机制保证了交易的公平,为航运交易市场这一航运中心重要交易平台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自由的营商环境:包括货物流动自由、资金流动自由及人员流动自由o典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大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税制简单明了、税负较低,企业设立与经营、人员进出相关行政程序高效便捷,货币自由兑换,为上述三种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航贸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了航运要素的聚集。

      另外,从国内外航运中心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到启示,欧美等传统国际航运中心形成较早,其形成时航运产业集群内业务相对简单、企业规模较小。传统国际航运中心依靠企业自发的分工协作,通过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集中。随着国际航运产业集群日益复杂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规模日渐庞大,单纯依靠经营主体自发的成长和聚集已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新兴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则更多依靠统一强大的组织(往往是政府)有计划地采取综合手段实现航运产业集群的高效聚集。新加坡及我国上海、天津等在建的国际航运中心都是在制造业转移为其本地产生大量航运需求的背景下,首先组建统一的推进航运中心形成的组织机构,通过该机构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促进硬件建设、推进优惠政策落实、吸引知名航运组织人驻、培养航运人才,协调航运产业各类要素协同发展。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