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陶瓷业如何破解内忧外患困局?

新华网福建频道  2013/9/22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如今再想让洋人们乖乖地买我们的陶瓷产品,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中国陶瓷业来说,今年的寒冬不仅没远去,甚至还在加剧。”不少陶瓷业者如此感叹。

    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上百亿元。作为外向型产业,受到外需不振、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当地陶瓷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近年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中国陶瓷业最严重的“外患”。今年8月,巴西公布了对中国陶瓷餐具反倾销案初裁结果,此案涉及金额超7000万美元,逾千家中国陶瓷出口企业受到影响。

    事实上,中国陶瓷出口已面临“多事之秋”。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中国陶瓷出口形成多方压制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对中国瓷砖曾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中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随着各国反倾销税的实施,不少陶瓷业者反映,今年国外订单变少了,一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

    “以前出口到欧美,一个家庭一年会用两套餐具,现在两年可能只用一套了。”当地一家艺瓷公司的总经理苏建堆感叹,“陶瓷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现在转行做房地产和矿业了”。

    除严酷的“外患”之外,更不容乐观的是“内忧”。目前中国陶瓷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以德化陶瓷业为例,70%左右的都是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陶瓷企业不惜降低价格,薄利多销,这就导致行业普遍利润微薄”。德化县经贸局副局长苏玉卿告诉记者。

    “整个陶瓷行业原创性明显不足。比如在德化,一大半的陶瓷企业都缺少自己的品牌,只能做代工,甚至彼此间盲目模仿。”苏建堆说。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中国陶瓷业该如何破局?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合作,参与国际贸易摩擦诉讼。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辟新兴市场。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一些陶瓷企业将出口重点转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技术创新是中国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德化春秋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新端介绍,为了改善陶瓷产品附加值过低这一现状,未来中国陶瓷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

    本文分页: [ 1 ]   [ 2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