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遭遇5年来最旱初夏 搅动全球农产品市场华夏时报 2014/7/7 [访问本页PC版]“圣婴”上次降临印度是在2009年,当年降雨量比50年平均值减少了22%,那次干旱带给印度农产品短缺和通货膨胀率上升2倍的严重后果。 为了应对“圣婴”,印度总理莫迪已经承诺将“开仓放粮”,从印度国家粮食储备库中释放出500万吨稻米——约为政府库存的25%——投放市场,补充供需。 此外印度政府还表示,如果今年的降雨不足情况不能得到改善,该国也可能会暂停小麦出口。截止到6月1日,印度国有食品公司的小麦库存为416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444万吨。印度政府设定的小麦缓冲库存目标为400万吨。 正当印度政府严正以待等待“圣婴”来临之际,全球投资者也在等待着自己的新投资目标。 蝴蝶效应 数次历史经验提醒着全球投资者,“圣婴”的每一次降临都有可能为他们带来一次获利的机会。只是与此前几次相比,全球央行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充足流动性,已经让投资者的情绪处于了亢奋阶段。 从今年年初的美国大旱,到4月的澳大利亚洪水,“圣婴”题材已经被国际资本和全球投资者多次使用。在今年4月,投资者投资农产品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债券和股票,是投资大宗商品的5倍。在已经被过度金融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天气因素已经“幻化”成了“兴奋剂”,不断地刺激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即使全球农产品价格已经处于高位,但印度的干旱仍为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市场提供了“勇气”。 美国农产品交易基金数据显示,自去年年底至今年6月,大约有25亿美元进入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了27%,一改过去三年的下跌态势。目前农产品etf占商品类etf 694亿美元规模中的3.6%,贵金属etf则占74%,为513亿美元。看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对冲基金也在不断增加,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份以来,11种农产品期货净多头增长了400%,攀升至107万手。 作为一种极端气象的代名词,“圣婴”每次降临都会给包括亚洲、非洲西部、南美洲等地区造成危害。而这一“波及带”所主要出产的小麦、棕榈油、咖啡和糖等农作物也随之成为了市场“盯防”的重点。荷兰银行已经表示,一旦该气象条件被确立,他们将增加对咖啡、可可和白糖的持仓量。 法国兴业银行在对比了过去5次“圣婴”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后发现,在“圣婴”降临期间国际小麦价格平均约上涨10%,而2002年厄尔尼诺期间,cbot小麦价格上涨了26%。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