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中国要避免产业因成本上升过早转移出走

  2015/12/5  [访问本页PC版]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古代经济重心在中原,而到了近代就转移到了沿海。难道古代中原人勤劳智慧,而他们的子孙却愚笨懒惰不成?难道古代沿海人愚笨懒惰,他们的子孙却又勤劳智慧不成?不是。当今是全球化时代。面向全球生产,沿海具有天然的优势。道理很简单:是把人转移到沿海来生产成本低,还是将原材料和产品运来运往在内地生产成本低?

    这意味着,当产业在沿海失去优势,很大可能不是转向成本更低的内地,而是会转向其它国家的沿海地区。高速铁路会不会改变这个趋势?要看高铁的成本能否大幅度降下来。

    当然,和国家间比较,一国之内制度不是没有差异,但肯定没有那么大。所以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措施也是重要的,不然我们便无法解释为什么国际产业转移到了同一地区的这个国家,而不是转移到了那个国家。这些基本的因素是政治稳定、市场化取向以及对外开放,舍此之外,可能劳动成本、劳动者素质、在世界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具决定性。

    产业国际转移也可以因为偶然因素而推动,而一旦推动,产业会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

    一国产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是产业聚集内生出来的。产业聚集,分工和专业化于是可以深化,成本会越来越低。以中国东部为例,虽然从单个个体来看东部很多企业都属于低附加值企业,每个环节增加的价值都相当有限。但是如果从整体层面来看,很多的村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产集团,在这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工厂、公司更像是一个个车间,相互合作多于相互竞争:一个工厂生产不及的订单可以通过其它工厂来生产,一个工厂的上下游企业可能就在他的墙的另一边。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使得竞争的主体不只是单个的企业,更是这样一个个以村镇为单位的生产集团。这种生产集团极具竞争优势,甚至具有全球性的垄断优势。

    美国因为与英国天然的渊源关系,产业从英国向美国转移集聚。因为冷战需要,美国扶植日本、德国,产业又向日本、德国转移集聚。“四小龙”因为与日本接近,并且又在世界市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产业又向“四小龙”转移集聚。中国因为接近日本、亚洲“四小龙”,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集聚地。这并不奇怪,因产业是包含企业的整体网络关系。

    这也意味着,千万不要因为人为的政策错误抬高了生产成本,造成产业过早外移。一旦产业转移,即便有日本的好制度,也只能是失去的十年、二十年。并不是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货币超发、农地保护、最低工资法等错误政策、法规抬高了制造成本,造成产业转移。毕竟,独木不成林,产业需要聚堆,市场需要厚度,经济才有竞争力。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