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佛山陶企实现中国最薄陶瓷板产业化

南方日报  2016/4/12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贯穿广佛两地的佛山海八路金融隧道里,大规格的陶瓷薄板装饰光亮如新。与传统墙面铺贴材料不同,这种陶瓷薄板的厚度仅为5.5毫米,相当于一本精装书的封面厚度。当前,这种由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陶瓷薄板正成为地下交通领域装饰工程的“新宠”,已应用于南京、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站台。

    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蒙娜丽莎陶瓷板2009年时曾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与“神舟七号”等航空科技产品并排展览,是当时唯一入选的建陶产品。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可以在实验室研制出这样的陶瓷薄板,但却很难实现产业化。”蒙娜丽莎集团副总裁刘一军说。作为陶瓷薄板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他带领着团队将陶瓷薄板推向产业化。

    但于他而言,更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让市场接受这一产品。两年时间,从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到世界标准的参与者,从没有工程应用案例到如今杭州生物大厦的超高层幕墙应用,在他和团队的推动下,蒙娜丽莎正一步一步建立起中国陶瓷薄板产业化及应用体系。

    在刘一军看来,真正的工匠不会止步眼前,而是站在高处,为行业的未来做更长远的规划,即使一时不被市场认可,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蓝志凌

    a.两年“拿下”国家标准

    在国际上,陶瓷薄板并不算新鲜事物。一般陶瓷砖的厚度约在1厘米以上,而陶瓷薄板的厚度则介于3.5至5.5毫米之间。仅是这一厚度变化,就能从原材料、能源、水、电,包括运输上节省一大笔成本。因此,当2001年有意大利陶瓷企业生产出陶瓷薄板后,仅用了三四年时间,欧洲70%以上的陶瓷品牌都开始推广陶瓷薄板。

    但在中国,要推广这种新型产品却并非易事。好不容易攻克国外的技术壁垒,刘一军还需要闯一道市场关,而这曾最让他头痛。

    “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型产品,产品刚推出时,有人会问你们这个产品有国家标准吗?没有标准没法做工程设计。等我们去申请标准立项时,又会被问这个产品有工程案例吗?没有工程案例没法申请标准。”刘一军说,2007年9月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正式面世后,推广一度落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胡同当中。

    前期的技术攻关投入,加上市场推广遇阻,一度让蒙娜丽莎的董事会产生了意见分歧,“究竟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当时,刘一军被多次问到这样的问题。

    然而,“与同类产品相比,陶瓷薄板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一倍以上,节约60%以上的原料资源,降低综合能耗50%以上,减排60%以上,无论从原材料使用量、到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都很好地实现‘节材、节能’的低碳目标,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不坚持?”秉持这样的信念,刘一军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多次在董事会进行论证;日常推广中,他经常下到市场一线,一点一点给经销商解释、给顾客指导,另一边请专家进行论证,并出具施工规范、标准图集,让建筑师有章可循。

    没有标准,就先自己给自己定标准。2008年,刘一军带领团队制定了陶瓷板的企业标准交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次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的陶瓷板国家标准gb/t23266-2009正式出台,相当于给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发放了一张“通行证”。此时,距离蒙娜丽莎推出陶瓷薄板还不到两年。

    在陶瓷行业,一个新的国家标准出台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且要符合市场上有多家企业共同生产的条件。而在该国家标准出台前,市面上仅有蒙娜丽莎一家将干压陶瓷薄板进行产业化。“不是没有企业关注到陶瓷薄板,而是因为此前没有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推广难度也大,很少有企业能坚持下去。”刘一军说,而所谓工匠,在他看来除了专注,还需要坚持,“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收效低就放弃。”

    b.从零开始研制中国最薄陶瓷板

    市场推广是一个难题,但背后的技术研发也并不轻松。由于国外对陶瓷薄板技术的全面封锁,刘一军和他的团队完全从零起步,“包括技术流程、使用设备、后期加工都是靠我们逐步摸索。”刘一军说。而从2006年3月开始正式攻关,至2007年9月首款陶瓷薄板产品面世,看似只有18个月时间,却是十几年的心血凝聚和技术积累。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