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山陶瓷——千年传奇里的寻踪觅影2017/10/8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转自博山发布) 陶瓷,作为博山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朝代变迁,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烟火中历练与重生,成就千年传奇。 博山区山头街道,就是中国陶瓷古窑村所在地,是闻名遐迩的“陶琉之乡”。现存清代、民国时期宋家窑、侯家窑、李家场窑等陶瓷古圆窑 20 余座。就是这些古窑,生产出了雨点釉、茶叶末等名瓷,享誉海内外。 圆形馒头状的窑洞,在民居间隐现,往往都在重要的通行路口处。一位侯姓的老陶瓷艺人诉说着这里古窑的前尘往事。他花白头发,脸庞消瘦,身材矮小,却浑身透着精干,话语也有力,说起当年烧窑的情形,眉飞色舞,意犹未尽。他用浓重的博山话讲述着当年烧窑的全过程,从窑泥研磨到制作陶坯,从陶坯到烘干,从装窑到烧制陶器,比划着每一道工序,清晰而详尽。 烧制的工艺和规矩,如今从老人嘴里道出,于听者而言,不过是好奇与兴趣,而对于当年付出辛劳和汗水的烧窑工们,则是生活艰辛与磨难的过往见证,作为一种产业,成为当地百姓养家糊口的衣钵,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陶瓷熟练工人和陶瓷艺人、陶瓷大师。那一口口的古窑,已被岁月风霜侵袭败落,泛黄的土堆,斑驳的墙皮,黑压压的洞口,都无声诉说着久远和悲凉。 老窑工步伐轻快,一路领着大家参观与古窑建在一起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利用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所砌的屋墙、院墙,形成了风貌独特的街巷、胡同,更具陶镇民居风情。布局多为四合院、套院,据说,目前居住者很少,尤其到了冬日,没有暖气,居住的老人也会投奔儿女而去。那些青草凄凄的宅院,呈现着北方院落的布局和规格,狭隘的过道,将庭院分割成不同的人家,家家的故事被院墙包裹着,作为游历者,只能从荒落的外观去揣摩旧时的繁华和热闹。昔日烟囱冒出的青烟,终究消散于日月。一个院落青草间忽现了一只猫,瞪着警惕的双眼,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 老窑工指着一栋二层民居,自豪地说,这是我家的宅院。漆黑的木质大门,生了锈的铜色门栓,推了,吱吱作响。老人指着斑驳陆离的院墙说,1945 年发大水时,水漫到了院墙。幸亏楼上的阁楼,愣是挤了 45 个人躲过了水灾。 在窑墼铺就的路面上,块状拼接的不规则图案,像是天然的图画。沿街房的墙面,黑色、灰色或褐色,古朴凝重,恍若久远的梦境,摸上去是沁人的清凉。古街古巷,石板小路,在婆娑的树影里,在错落有致的民房间,可以听到时光静静流淌的声音,在屋檐间飘忽而过,在草丛间的野花间捉着迷藏。 博山人、著名摄影家焦波曾经取景的院落,曲径通幽,寻访到了如今主人的书房。屋檐有些低矮,光线也被遮掩在别处,可古老的八仙桌、笔墨砚台、宣纸铺陈开来,竟也是一方自由挥洒的天地。此等幽静之地,完全避开了外面的纷扰喧闹,身居斗室,心却更加的开阔辽远。 |
相近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