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陶瓷行业十大重大新闻事件回顾2018/1/6 [访问本页PC版]而根据欧盟ippc指南—陶瓷工业的标准,温度高于1300℃时,氮氧化物为500mg/m3,温度小于1300℃时,氮氧化物为250mg/m3。德国标准为500mg/m3,意大利的标准为350mg/m3。中国的地方标准比国际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国排放标准,还要高2到5倍。 标准的收严,意味着企业在脱硝成本上的投入,要成倍地增加,日益抬升的环保成本,对应的是企业利润急剧压缩,不对等的投入产出回报比,倒逼不少企业退出。 工业脱硝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摆在中国陶瓷企业家面前最难的一道环保试题。在2017广州陶瓷工业展结束之际,本报重磅推出该篇深度报道,从行业角度、学术视角等多维剖析工业脱硝之难及解决之道。 8、疯涨的原材料 新一轮原材料涨价潮正在猛烈来袭。短短一个月内,纸箱价格连涨三次以上,氧化铝突破3000元大关,氧化锌、硅酸锆、熔块、稀释剂、氯碱等全线猛涨,煤炭、泥沙料亦蠢蠢欲动,大有疯涨之势…… 多位产业链上中下游人士分析,此轮涨价潮涨势猛、持续久,部分涨势猛烈的原材料甚至“以周为计”和“以日为计”,达到两三天就调价一次的高频率。同时,按照以往惯例,进入四季度原材料才会迎来一波涨价潮,但今年的涨价潮显然提前而至,进入三季度即开始“疯涨”。 据预测,此轮涨价潮为产业链系统性涨价,伴随着原材料上游的供应不足和价格的高歌猛进,或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底。这也意味着,此轮涨价潮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几个月,还将迎来更猛烈的涨价“风暴”。而据本报记者了解,为迎战此轮涨价潮,已有陶企开始全力囤货,储备原材料。 9、环保风暴下的贴牌江湖 因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陶瓷行业贴牌商的江湖,也被搅动。 中国陶瓷行业最大的贴牌基地——淄博产区,在这场环保风暴中首当其冲,因为淄博关停114家陶瓷企业214条生产线,产能严重不足,导致在淄博贴牌的600多家贴牌商分流,而这些分流出来的贴牌商,或许将重新改写中国建陶产区的版图。 有行业人士估计,在地砖方面,淄博产区贡献出100条线左右的客户,其中一半流失到广东,剩下的流失到了其他产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原本困难重重的广东产区生产企业的危机。不过,淄博贴牌商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生产工艺的磨合,贴牌的模式,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尚未可知。而因环保带来的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飚升,成为很多失去主战场的贴牌商不得不面对的一道转型难关。 而另一方面,贴牌商转战“主阵地”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淄博贴牌商称,其实淄博贴牌商很多都有实力,但是没有品牌运作的思路,来了广东就如泥牛入海,感觉非常迷茫,并且合作的生产企业也有被环保关停的风险,环保像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 《环保风暴下的贴牌江湖》一文观察角度独到,敏锐地将关注的焦点瞄向贴牌商这一特殊群体,讲诉他们在环保面前的迁徙路径,以及困惑与迷茫。 10、煤与气的博弈:气荒,谁慌? 2017年,陶瓷行业的冬天格外寒冷。 11月中下旬起,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等建陶产区相继曝出“气荒”现象。多个省份发出天然气供应ⅱ级橙色预警——天然气供应不足及陶企停产事件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气荒”让一度处于低开窑率状态的多个产区雪上加霜。因为严重缺气,11月份以来四川夹江陶企不得不停产、减产,北方多个产区亦因此大面积停产……在北方等重灾区,很多曾经机器轰鸣、车水马龙的陶瓷厂区如今冷冷清清,特别是夜晚,诺大的厂区寂静得可怕,猛然停产的剧烈反差,让陶企颇为不适应。 同时,停减产所引发的一系列成本上涨、产品涨价、客户流失等问题亦暗潮汹涌。 “气荒”背后,是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煤改气大潮,是工业用气与居民用气的冲突、煤炭与天然气的博弈。在诸多“煤改气”标杆产区,轰轰烈烈地经历“煤改气”阵痛后,如今不得不面临新的阵痛:使用水煤气被禁止,使用天然气又面临“供气不足”。 而更让陶企迷茫与担忧的是,未来缺气会不会成为常态?用气成本会不会持续攀升?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
相近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