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当岩板价格40元/㎡后……

  2020/11/30  [访问本页PC版]

    一种悲哀的商业逻辑叫“拿来”

    岩板,因为价格的一路走低,从家居配套到精装修再到传统渠道的瓷砖板材化,整个过程我们不是看到岩板市场规模的一步步扩大,反倒是丧失市场主导权的疲于奔命。

    因为,我们的商业逻辑是建立在生产导向基础上的技术逻辑。这种典型做买卖的生意人逻辑,其核心能力就是抓机会,抓机会的办法就是拿来,拿来的办法就是抄来,抄不来就拿钱买来。拿我们老板们豪气的一句话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确实,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纵深的延展性提供了陶瓷企业广阔的捭阖空间,只要踩准鼓点,就能混的不错的发展。

    正因如此,就鲜有企业把系统能力的培养当回事,营销思维的匮乏和系统管理能力的落后自然在情理之中。

    正因如此,我们集体的孤注一掷在技术和生产层面,使行业的创新产品每每迅速陷入竞争的白热化和无利润状态。

    正因如此,我们把命交给天以求天降大任,把钱交给意大利以全面引进,把市场交给商家以求全面开花,把顾客交给装饰公司和设计师以求广开销路。几十年来,整体行业跟进得快,单一企业创新的少。

    前不久,《陶瓷资讯》组织的岩板论坛上,金意陶董事长的发言《请珍惜岩板》,听来好像是梦话。商业,嗜血的本性加上如今困兽的疯狂,岂能容下半点情怀在里面?

    学生该毕业了

    整个商业史,从没行业属性的产品能够成为个体企业壮大的基因,岩板也一样。如果仅是个别企业的独特技术,它很可能成就个别企业。当被迅速跟风,当技术不再成为门槛,岩板就成为行业产品,充其量让先入者能多分一杯羹而已。最终的结果:狂风过后,残花遍地。

    “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抄来抄去,哑光的产品质感比国外差,亮光的透感比国外差,色彩的宽度比国外的窄,纹理的表现比国外呆板。费心费力抄了七八成,又不知如何应用,名牌西装通常配个大拖鞋。

    我们抄袭了产品,但抄袭过来的早已不是那个产品。

    岩板,我们照样花10多万买来产品文件,视为至宝,最终却越来越卖成白菜价。没有系统能力的支撑,岩板只是规格的扩大,即使特定时期产生了附加值,也迟早随着时间而消退。

    岩板快速崛起和价格急速下跌然后疲于奔命的过程告诉我们: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低级的问题,高级的问题只能用商业逻辑来解决。

    意大利师傅的商业逻辑是建立在市场导向基础上的顾客逻辑。这是企业家塑造竞争优势的逻辑,其核心能力是把握顾客需求。内在原因是其国内狭小的市场空间缺乏回旋的余地,只能静心沉淀核心优势,以求声名远播,进入全球市场。

    正因如此,他们从顾客购买的角度出发,对顾客的基本需求、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每一层面准确度量。

    正因如此,他们研究产品从产品顾客应用空间入手,以整体设计来解决问题。以市场的底层逻辑来进行顶层设计。

    正因如此,虽然他们大部分无法具备我们动辄几亿规模投资的豪气,无法具备我们的规模优势,但长期的经营优势积累让他们像一个坚固的碉堡。虽小,却难以撼动。

    30年来,我们像极了满清的“师夷长技”,30年后回头,整个市场已经不是我们的天下。下游的所有商家都像渴急了的怪兽,趴在市场的岸边,直到喝完最后一滴血。真正创造产品的我们,面对四面八方的竞争,无能为力,只能快速降价,逐步牺牲掉品牌的最后一点尊严。

    后工业化的中国市场不可能再提供集中购买和爆发式增长,行业的整体零售市场的下滑已经持续了近5年时间。面对日益分散的需求、新生代的购买人群和信息化的营销环境,系统能力严重不足的营销组织对此肯定更加无能为力。

    但商业逻辑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改变价值观往往比杀头都难。更难的是,他没有固定的道路可循,也没有师傅带路,只能依靠假设检验来摸索。

    改变?杀头?一个藤上有两个瓜,任君采摘。但不知,在岩板一路前行的路上,又要留下多少个末路强人。

    文章来源:陶瓷资讯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