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岩板破茧面世 星星之火点燃夹江陶瓷迭代转型燎原之势2020/9/29 [访问本页PC版]盛世东方创新之举,再次证明了“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这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质朴真理。 用好“无形之手” 夹江扛起陶瓷领军大旗 陶瓷是夹江的一张最亮的金字招牌,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1987年,夹江陶瓷点燃第一炉火,拉开了中国西部瓷都的序幕。历经数十载的跨越,培育陶瓷产能占据全省的80%、全国的8%,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关联企业1000余家,成功跻身国内四大陶瓷产区之列,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赞为“夹江现象”。 但长期的粗放发展,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2016年,陶瓷产业“一家独大”,陶瓷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70%以上,产业结构不合理,陶瓷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业围城现象严重,呈现出“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状态,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93.9微克/立方米,夹江的县城漹城镇被戏称为“烟城”,省环保督查直接点名批评,一部分企业处于“僵而未亡”的状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夹江陶瓷产业面临不转型就是退出的尴尬局面。 2017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定绿色发展,顶着经济可能下滑的压力,提出“退城、入园、减量、提质”八字方针,推进“煤改气”“退城入园”等系列部署。2017年-2018年期间,陶瓷企业由98家减少38家、产量减少30%;拆除煤气发生炉271台,全面完成煤改气工作;分类施策完成44家陶瓷企业的“退城入园”工作。这一重大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坚定支持,收获到了巨大成功。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133天,pm2.5含量较2016年降低47.6%;陶瓷集群产值达到330亿元、较2016年增加70亿元,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一半以上来源于该产业,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西部瓷都的辉煌得以续写。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其他陶瓷产区才开始起步“煤改气”,夹江陶瓷产区借助“煤改气”“退城入园”等前瞻性工作部署,在疫情期间一直努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开发出一大批新产品,让夹江陶瓷产业一直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实现产销两旺的陶瓷产区之一。 乘势而为 书写新时代的“夹江现象”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