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碳排放配额成交1.88亿吨全国首位南方都市报 2021/7/5 [访问本页PC版]很显然,广东碳市场已成效初显。虽然高起点让广东的碳市场之路走得更加不易,但事实证明,广东的选择是正确的。 广东最早纳入控排的,是来自钢铁、水泥、电力、石化等4大行业中年排放量2万吨以上的企业。2016年12月,又加入造纸和民航两大行业。单这6大行业就占到了广东省全社会排放量的70%以上。如今,6大行业中的控排企业约250家。而其它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已超过了1200个。 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和履约机制,短短6年时间过去后,碳市场控排企业2019年排放量与纳入碳市场当年相比,整体实现减排幅度达11.4%。其中,电力、钢铁、石化、造纸行业排放量减少幅度分别是14.6%、2.5%、9.7%、11%。所有控排行业的碳强度也均实现了下降,其中,单位粗钢、水泥粉磨和纸浆制造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别为21.6%、18.9%、29.9%;单位原油加工量、机制纸制造和航空运输量碳排放下降幅度分别为10%、4.2%、5.8%。 从上述数据亦可以看出,碳市场在促使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的同时,也让企业提高了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碳强度下降后,碳排放资产富余,从而实现了“减排带来收益”的理想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在碳市场上经过多年“历练”的广东企业,在面对“双碳”目标时,自然已具备深刻的认识和更好的准备。诚如孔晴熙所言,对于纳入控排的企业来说,其实这是一种成本重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给企业一个周期,让他们能逐渐主动地去做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改造之事。 碳普惠机制创新惠及公众 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配额有偿发放竞价取得成功后,广东又有了新的目标:如何通过市场调节,支持和激励全社会节能降碳!由此,又催生了广东碳市场的另一项创新——碳普惠机制。 顾名思义,碳普惠就是一种让低碳发展红利惠及公众的机制,并借此让公众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2017年,广东发布《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 纳入碳普惠制试点地区的相关企业或个人,通过自愿参与实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水、节电、公交出行等)和增加绿色碳汇等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被允许接入碳交易市场。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是其中一大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不断扩大碳普惠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范围,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护林、巡林等生态保护提供激励和补偿。 这一尝试,也被认为是很好地回答了“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个问题,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2019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个区域,“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而碳普惠制度,正是广东提供的重要生态产品。 因此,碳普惠项目的开发和核算,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等地区倾斜。以林业、光伏为代表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高于碳排放配额同期成交价,反映出社会对于PHCER公益性质的认可及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截至2021年6月中旬,广东碳市场累计备案签发了171个碳普惠项目,签发191.96万吨PHCER,其中林业碳普惠项目135个,签发177.08万吨林业PHCER,为林业碳普惠项目业主创收3584.8万元。其中覆盖原省定贫困村99个,苏区老区县4个、民族地区县两个,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约2466万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森林都能拿到碳市场交易。进入碳市场必须满足前提条件——可核查、可量化、可追溯。而且,一片森林的碳汇价值到底几何,也要通过复杂的核算。计算结果出来之后,还需得到第三方机构认可,然后报相关部门根据时间周期来签发具体林业碳汇量。 “绿水青山”除了碳汇价值,其生态价值也是多样的,比如其生物多样性。而这种生态价值,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易。这又引出广东碳市场的另一项制度创新——生态补偿核证自愿减排量(STCER)。 2019年12月,广东生态补偿平台启动,落地首个生态补偿产品,开发生态补偿核证自愿减排量(STCER)2220吨,并完成交易。这种产品的实质,也是一种生态补偿和对生态保护区域的支持。例如,某一个地区,想要获得穿山甲的保护经费,就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这一片生态林量化成STCER的产品,放到平台上交易进行“变现”。 创新推出碳资产管理方案 绿色金融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 |
相近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