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的营销人2007/10/28 [访问本页PC版]印度有位哲人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大意是说现代社会通过快速运转的竞争机器,压迫每一个现代人去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工作。比如营销人拼命工作才能完成每月任务,生产工人拼命工作才能完成生产指标,记者每月挖空心思才能写出好稿,杂志编辑每月挖空心思才能为读者奉上一餐视觉盛宴……人就象庞大的社会机器中的一环。 在这种机器化运行的社会,人越来越工具化,人放弃或无意识去思考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失去体验亲情、友情、爱情的机会,失去感悟真善美的机会,失去体验庄子说的“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的机会。于是,潜在的浮躁情绪就不可避免了。 不过,同样是高速运行的社会,在对待财富上,东西方的机制与更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却有根本的不同。欧美新教国家有不同于中国的理念与信仰。马克斯?韦伯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谈到人与财富的关系时论述到,上帝鼓励他的子民———人类去追求财富,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与感观嗜好,不是为了传之于子孙万代,获取人前显贵的。人追求财富是上帝安排给他的使命,如果某个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的处理这些财富。按新教的伦理,人只是财富的托管者,而不是终极占有者。换言之,人杰出的理财能力是上帝赋于的,上帝赋于某人杰出的理财能力是想让他实现资本增值,造福社会。因此,追求财富只是手段,不是终端目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层次信仰,希望灵魂能够进入天堂。但是,同样追求财富,我们的社会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就使理论上中国人为了追求财富,可以不折手段。而对道德与良心的顾忌,到在其次。而且,欧美国家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成功的方式多种多样。追求财富并不是唯一生活方式。 其次,营销人的浮躁,或许和职业背景有关。因为如果要寻找一种进入壁垒低,来钱最快的职业,我想营销是最佳的选择之一。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想做营销,一般都是来者不拒。进入这个行业,只要机会好,头脑聪明,就会快速的积累财富。营销江湖上,诱惑特多,面对的形形色色的酒色财气,哪一样不让人心驰神往呢?何况每天都要“酒精考验”,哪能把持得住。 不过,正因为营销这种职业门槛低,机会多,所以吸引了无数想发财的各色人等蜂拥而来。但居于金字塔顶部的成功人士毕竟是少数,多数芸芸众生都不可避免的在金字塔底端徘徊。而且营销人都有35岁现象,人生30是道坎,35岁是道大坎。一般的中低层职位,多数企业已不再欢迎35岁以上的人进入了。营销人,在某种程度上吃的是青春饭。这也是营销人浮躁的原因。前段时间,我的营销同仁给我发了条关于营销人生存状态的短信(不知是哪位天才创作),道尽了营销人的心酸,写得特别精彩传神,现抄录如下: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