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价格战的门道在哪里?2007/8/19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 导读:审视欧洲现今的“游戏规则”,大都源于美国模式尤其是在竞争和限制竞争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术语、类似的机构、一致的政策、不二的原则,其相似性着实令人吃惊。欧洲被“美国化”了吗?假如是,它又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以德国为例来寻根溯源。 从彩电、电脑、手机到汽车,从电缆、维生素到低压电器,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过去的十几年中都成为了“价格战”的主战场,甚至蔓延至海外市场:中国产的摩托车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动了价格大战,中国产的彩电在西欧和美国发生过价格战。如今,美国市场上的企业很害怕“中国价”——中国企业的价格总比竞争对手低30%~50%。相反,过去的十几年内,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价格战却比较少。可口可乐等传统企业不仅不打价格战,反而不时提价。 如何权衡价格战的利弊?打价格战的门道又在哪里? 价格战频频出现,显然是因为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好处。长虹在1996年通过发动中国市场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价格战,奠定了行业第一的位置格兰仕在过去10年间,通过价格战把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它们都从价格战中获益了。 但价格战绝不是企业制胜的灵丹妙药。事实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或者两败俱伤并不罕见,也有很多价格战冲乱行业的经营秩序导致全行业亏损的事例。价格战中包含了太多的变数。只有事先周密计划、注重细节和技巧的价格战才能达成目的。那么,价格战的门道在哪里呢? 成功的价格战不是企业高管们一时冲动而开展起来的。恰恰相反,企业高管们需要用理性的计算来确保自己在价格战中受益,并控制价格战的结果。这些计算和分析,可以被一些现有的西方定价理论分析框架很好地解释。长虹和格兰仕的高管们在发动价格战时,也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这个框架——增量保润分析(IncrementalBreakevenAnalysis,IBEA),它能对公司的价格战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 是否发动价格战——增量保润分析 价格战一开始都是行业内某个公司大幅降价。一般来说,公司发起价格战,是希望立刻受益,或在将来受益。如果暂不考虑长期利益,一个公司只有保证销售量的充分增长,才能获得短期利益。我们可以运用增量保润分析来计算出,公司最少要增加多少销售量才能保证从价格战中受益。换句话说,要维持降价之前的利润不变,需要销售量增加多少。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