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打价格战的门道在哪里?

  2007/8/19  [访问本页PC版]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来回答。第一,价格战不能只是为了短期的获利,而更应该考虑其对企业长期获利的影响。能否通过调整增量保润分析的模型,进而考虑这些长期的效果呢?第二,上面所谈的价格战技巧是关于一个公司怎样发起和执行价格战,似乎没有涉及到价格战的接受方。比如,当一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公司怎样应对价格战?如果它不能阻止对手降价30%~50%,那又该做些什么呢?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更容易一些。如果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价格战对长期现金流的影响,就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将Δq上下调节。例如,1993年2月,如果像菲利普·莫利斯当初期望的那样,万宝路降价20%能起到打击其他品牌、稳定价格竞争的长远效果,那么万宝路公司当时就应该愿意接受一个更低的销量增长,以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长远利益。

    而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要困难一些。每个公司面临的情况不同,答案也不一样。我们正在结合案例研究这个课题。理论上讲,价格战接受者依然能从增量保润分析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意味着,如果你能防止其他公司从价格战中获益,就能阻止它们发动价格战。回到增量保润分析,如果你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竞争对手的Δq,使他们绝对没有机会超过它保持盈亏平衡所需要的最低销售量变化,那么它就不会有动力发动价格战。从这方面着眼,企业可做的事情有很多。

    其次,如果价格战“势在必打”,企业不能只采取防御态度。依然是孙子说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运用增量保润分析,你要使自己处在一个能利用整体需求量上升(ΔQ)的位置上,并且寻找自己获得新市场份额(Δs)的独特优势。做到这两点,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分析可见,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并不神秘,也并没有所谓的中国特色。不需要用很复杂的工具,我们所熟悉的增量保润分析(IBEA)就能指导我们去计划和执行价格战。然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确有其独特之处:市场高速增长、每个行业都拥有数量众多且成本结构差异很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的新行业不断出现,等等。在这一特殊商业环境中,中国企业家更容易从价格战中找到有利可图的机会。而西方市场已比较成熟,在几个势均力敌的寡头企业的控制下,通过价格战来获利的可能越来越少。同时,西方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少,这就鼓励它们去制定新的营销策略。虽然中外的企业在两种市场环境中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但是它们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却是一样的。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