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古瓷窑的千年陶瓷文化2008/2/3 [访问本页PC版]山西瓷窑地图 大同窑在今大同境内,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23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怀仁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的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浑源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中便有浑源产瓷器的记载。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浑源县发掘一处古代瓷窑时,出土了大量的“镶嵌瓷”,该发现表明过去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镶嵌瓷”,在中国古代也有烧造。发现的镶嵌青瓷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盘、枕,其装饰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禽鸟、网格纹等,边饰有双线纹、回纹等,还发现有印花、刻花瓷器。浑源“镶嵌瓷”的出现,说明中国不晚于12世纪中叶就可烧造“镶嵌瓷”,不但为了解中国北方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探讨“镶嵌瓷”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北方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榆次窑在今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旧时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榆次瓷窑始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宏大,到清朝晚期逐渐废弃。孟家井窑址遗存有大量瓷片,主要有白釉(牙白、黄白、纯白)、黑釉(纯黑、灰黑)、青釉、紫金釉及绿、蓝琉璃,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瓷器的瓷形有碗、钵、盒、罐、盆、灯、印花、刻画瓷枕等,还有胎体坚硬的琉璃筒瓦、板瓦,其制作精细,烧造温度高,胎细质坚。瓷器花纹从简单的绳纹、松枝到精美高雅的菊花、莲花,还有生动活泼的动物图案,而兔毫、釉滴、绞胎器为孟家井瓷窑的典型代表瓷品。孟家井瓷窑历经1959年、1962年、2000年三次调查挖掘,为流散于民间及收藏于国内各博物馆的一些瓷器找到了归宿,也为明代晋王府、晋王陵所用的琉璃瓦找到了产地。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因其对北方金、元时期瓷器的发展历史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保护遗址。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