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将告别廉价商品时代?2008/6/17 [访问本页PC版]一是农产品涨价因素。今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必然会加大对消费市场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是生产领域的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增大。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开始不断攀升。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自去年以来也持续扩大,其中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17.5%(比上年第四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 三是新涨价因素。国家已明确择机理顺成品油价格及提高污水处理费等环保收费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四是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尽管中央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但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仍客观存在。 第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必然,必将推动企业产品价格上涨,调价将是经常性现象。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未来能够为城市输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必定会有所减少。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比几年前有很大的复苏,再加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农村人口不必到东部或进城务工,他们也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今后东部地区企业很难像以前那样招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在10年前,我国农民工的年均工资增长只能维持个位数,但现在的年均增长至少在13%至15%。据统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涨了5%至1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6.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8.7%,均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推动了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又增大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 有迹象显示,我国正进入到一个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并具有刚性特征。另外,随着劳动保障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也将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的总水平每提高10%,产品的总成本就会增加3%左右,对物价指数的影响大约有1.5%。 因此,从制造业角度来看,中国输出廉价商品以平抑全球通货膨胀的作用正在削弱。廉价劳动力的紧缺将推动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这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如果农民工的成本继续上升,将会对我国的制造业产生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影响。 第五,一些上游产品价格倒挂,决定了潜在的调价压力增大。由于上游产品涨价,使得下游行业难以为继。例如,今年1月至2月,电力、石化和有色行业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55.9%、6.7%和2.8%。为此,电力和石化等行业部门多次提出调价申请。尤其是原油、成品油价格倒挂,煤价上涨又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保障市场供给形成了较大压力。因此,提高油价、电价已势在必行。据专家测算,如果成品油和电价同时向上调整10%,则会影响cpi上涨1个百分点,这无疑加大了控制通胀的难度。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