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一座兴衰起伏的“陶瓷工厂”陶瓷信息 2008/12/29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景德镇,这座让人在第一时间想起陶瓷的赣东北小城,在1700多年陶瓷工业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孕育着新的商业繁荣。时光之中,我们穿行在景德镇悠久的瓷器工业文明和历史深处,追寻着这座千年瓷都的辉煌与荣耀,兴衰和起伏。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甚至繁衍了无数陶瓷工商业传奇。而且这些历史,还将(甚至永远)影响着景德镇乃至中国的陶瓷工业。 今起,本报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通过平静梳理、中性叙述来透视景德镇这座陶瓷“工厂”。我们不会对某项技艺过度赞美,也不会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追问,我们更不会对景德镇陶瓷本身进行过多的描绘。就像看一部纪录片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地对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客观铺陈。 而将景德镇看成是一个陶瓷工厂,这看起来挺新鲜,挺有意思。但当我们追寻景德镇陶瓷的近代发展历程之后,却发现已经经历1700多年风雨的它仍然历久弥坚…… 窑炉数据的变化 从数百座到100座,再到200座和后来的50座,这些窑炉数字的变化曲线让我们看到了景德镇陶瓷所经历的兴衰和跌宕起伏。然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因为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景德镇还曾经燃烧着数以千计甚至无法统计的家庭作坊梭式窑(注:上述数据系不完全统计)。 康熙年间,有一位法国传教士曾写过一段描述景德镇的文字,大致为: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 从这段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当年景德镇陶瓷已经非常兴盛,而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的确是鼎盛时期,就像那位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据景德镇市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有10万人从事陶瓷及相关工作。解放初期,景德镇的窑炉大约不到100座,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窑炉数量又增加到200座以上。1995年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后,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纷纷改制和划小承包,窑炉的数量锐减到50条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窑炉是指有一定规模的,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梭式窑和小土窑。”该瓷局负责人补充道。 从这些不断变化的窑炉数据看,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确经历了几代兴衰和跌宕起伏。在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我们根本无法统计,那就是家庭作坊生产用的梭式窑。“这些占地面积小、效率低的梭式窑至少也有个三四千座吧,因为在景德镇绝大多数家庭都具备了原料调配、制坯、上釉、烧制甚至手绘的陶瓷整套制作技术,景德镇曾经遍地开花般诞生了数千个家庭瓷器作坊。”曾经是家庭作坊业主的熊师傅告诉记者。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