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景德镇,一座兴衰起伏的“陶瓷工厂”

陶瓷信息  2008/12/29  [访问本页PC版]

    两位老工人的叙述

    两位在民间被分别誉为“活字典”和“死档案”的普通老工人,在多数人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将记者领进家中,细述了景德镇陶瓷窑炉建设、改造的进程,通过这样的进程向我们勾勒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进步的简单曲线。

    80岁的余昭玉和75岁的许英年是景德镇陶瓷工业的两位普通老工人。但是他们在民间却被称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活字典”和“死档案”。因为前者是个记忆力超强的老人,虽然已经80高龄,但讲起他一生所经历过的景德镇生活,几乎不假思索,娓娓道来,而且层次分明。后者许英年老人则因为从1950年开始收集关于景德镇陶瓷的所有文字、数据资料而在民间得名“死档案”,并多次被当地媒体、政府授予保护和传承历史资料的嘉奖。

    在许英年位于江家下弄86号的那间破旧的老民房里,珍藏着数百本(件)关于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资料,小到当年的文件、通知、奖状和笔记本,大到早年的陶瓷年鉴、发展简史,细到当年所有陶瓷厂的年产值、利润率和员工数量等数据,许英年只要一打开用红绸子捆着的各类纸箱,基本都能找到。

    生于1929年的余昭玉,10多岁开始在工地做建筑工人,25岁那年,他开始从事陶瓷窑炉工作,直到退休。余昭玉告诉记者:“我开始做窑炉的那一年,很多人都说我运气好,找到了一份技术活,而且可以做一辈子。”显然,一份窑炉工的职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地位的,那时的人们似乎把陶瓷产业看成了是一个非常吃香而且永不停息的大产业。

    曾经出差到佛山、淄博等地考察窑炉建设的余昭玉虽然没有在数量上给我们介绍窑炉的变化,但他却在窑炉改造的进程上,给我们勾勒出了景德镇陶瓷发展、进步的曲线:

    1956年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做煤气发生炉,后来在1958年建设了约200多座圆窑(北方人称包子窑),但这些窑需要很多人工去维护和工作。1965年,景德镇开始大建隧道煤窑,并从此首次实现了节煤50%、人工减少2/3的效率增长。“这些窑炉起初是从日本、捷克引进,1970年以后各厂响应政府号召减少污染,开始在窑炉公司帮助下,将这些隧道窑的其中一段进行改造,从煤窑变成油(重油)窑,虽然污染小,但是成本上升了很多。”余昭玉说。1984年国家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轻工部开始鼓励景德镇陶瓷产业推行“(煤)气窑生产”,并由此促成了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的成立,集中供气给各陶瓷厂使用。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