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精英谈:探寻中国建陶发展新模式《建材周刊》 2008/12/3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回首陶业走过的路,沿途百花灿烂却崎岖不平。群星熠熠生辉的陶瓷企业取得瞩目的成就,但能否做成“百年老店”,仍是一个大问号。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我们发现,做陶瓷能三十年长盛不衰的企业却凤毛麟角。为什么陶瓷企业很难有强劲地抗风险能力,很难成就百年老店,他们的发展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陶瓷行业的营销精英,一起探索陶业在崎岖发展中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模式,讨论一条能保证企业长久发展之道。 陶企发展要符合“适正性”原则 名典瓷砖 总经理 林建安 陶瓷行业现在有点“迷失自我”的感觉,似乎一个人喊了“冬天”以后,大家顿时感觉凉风习习,寒气逼人。事实上是不是如此?有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撑?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从前没有人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今正是整理思绪,调整步伐的时候了。 陶瓷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究的问题,但每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生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都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论定。对于陶瓷企业的规模也是这样,规模大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譬如中国人口在过去几十年急剧增长,产生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诸多问题,国家针对实际情况出台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出生率但与此同时,欧美多个国家却用降税、补贴等措施鼓励生育。可见“计划生育”并不适合所有国家,而最终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而定。同样,有的企业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如果太小了会失去竞争力有的企业则适合“瘦身发展”,否则过犹不及。总体而言,陶企的规模合适就好。 一个陶瓷企业要确定什么样的规模和方式适合自己,需要从自身实力、产品结构链、企业定位等多个方面去考虑应符合“适正性”的原则,“适”即“适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去做,尤其在市场营销手法上量体裁衣,不盲从“正”即“正确”,企业应当深入挖掘自身的优势,不偏不倚同时,及时掌握行业资讯,了解同行的动态,知己知彼。 严格来说,陶瓷行业不是高科技、学术性很强的产业,尤其是对经销商而言,陶瓷销售的技术含金量不高。有的经销商尽管学术水平不高,但有靠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关系,也能够做得很好。因此,如何引导经销商不断提升自我,也是陶瓷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层面。 如今中国“国家免检”被取消,“中国名牌”的叫停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这又让众多陶瓷企业回归原始面,缺少了这些光环称号的照耀,厂家又回归到产品质量上的比拼,让有实力而没有光环的“无冕之王”大显身手,也让陶瓷企业重回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此外,“国家免检”、“中国名牌”的问题也折射了一个问题———政策下来了,不管有没有配套措施,企业也只能无条件地遵守。因为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因此把握政策的变化不容忽视。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