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工人日报:工资上涨,要让普通职工“有感觉”

  2008/2/10  [访问本页PC版]

    文跃然认为,建立一个高工资支付的经济,而不是一个工资节省的经济,对我国更加有利。曾湘泉表示,通过最低工资制度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最有效、最具有强制性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方法。

    多数人为何没感到“钱包鼓了”

    “工资应该涨,也有空间涨。”文跃然的话说到了许多人的心坎上。当前,显然没有比“涨工资”更为利好的消息了。但是,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钱包能不能“真正鼓起来”。

    2007年7月初,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薪酬论坛指出:2002年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422元,到2006年达到21001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1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但同时,中国青年报一项民意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百姓都不认为“自己涨了工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5%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20年来,居民收入的确在增长,从绝对数看,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上升到2005年的18405元,增长近30倍。

    文跃然认为,“这是一个心理感受问题”。他解释说,一方面是工资增长没有消费支付能力增长快。另外一方面是我国的工资制度固定部分少,奖金多。总量可能增长,固定部分没涨,老百姓可能就感觉没涨。

    还有一点是,伴随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企业。

    2006年7月11日,由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制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至4倍。

    “在国外,也存在一些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例如,美国的会计、律师、医生等,但是这些行业本身就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相比之下,国内的高收入行业,包括石油、电力、煤炭、烟草等,相当一部分都受益于政策性垄断。”文跃然说。

    华东师范大学余南平教授说,“经济增长过热或者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中低收入群体。这类人群的收入增长很难跟上物价飞涨的脚步。”因此,有学者呼吁,工资增长应该主要向那些低收入者倾斜。

    诸多劳资政策限制仍需破解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已经被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日前也透露,旨在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欠薪的社会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机制的《工资条例》正在起草中。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