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突破地域局限快速发展经济2008/3/9 [访问本页PC版]创新重商爱商机制 龙南县有个我国内陆惟一的县级海关——南昌海关驻龙南县办事处。 此前,龙南等县不少出口商品明明是南下到广州或深圳出海,但按照辖区管理原则却要北上赣州办理通关,不但浪费物流成本,而且耗费时间。全县每年因为“通关难”流失的客商至少在10名以上。 从2004年开始,龙南县破釜沉舟,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基建“交钥匙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设关。到2006年,这个3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终于完成了“惊人的一跳”:以设立海关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优化口岸服务,使原来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才有的“大通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以前至少要花一天时间到赣州通关,现在只需2个小时就可完成。 在对接珠三角的过程中,“三南”始终着力于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与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对接的政策平台,构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要素流动积聚的‘洼地’,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全南县建立了客商投资审批的“代理制”、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单位领办制”、企业开工投产后的“服务中心制”三大服务体系,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形成了浓浓的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氛围。定南县注重打基础、管长远、添后劲,近年来清理并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200多项,建立了“一站式”办事机制和工业园区“零费区”管理办法,并出台了改善投资环境十条规定、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办事公开制等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举措。 定南县还顺应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结合当地稀土、钨两大优势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全县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扶高限低,将稀土、钨资源的采矿、深加工、产品销售权向南方稀土等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企业集中,对原有进行初级产品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生产的企业实行“饥饿疗法”,不给予或逐渐减少资源配置,让其逐渐退出扶大弱小,从2002年起每年安排3个“一百万”专项资金扶持稀土、钨产业的大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其中包括100万元企业科技创新基金、100万元技改贴息和1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强引优,对参与定南稀土和钨研发的科技人才和高管人员,在职称评定、社保医保、子女就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目前,定南县已经制定目标:通过5年努力,把稀土、钨两个产业打造成产值超30亿元、利税超3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打造体制机制的对接平台过程中,“三南”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江西最早喊出招商引资并建设工业园区的是龙南县,江西最早确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发展思路的县是龙南,赣州第一个保税工厂是全南合隆制衣公司……全南县委书记李恭进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更“经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这几年,“三南”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来投资者打造有吸引力的环境。不少前来这里投资的客商也已切身感受到,“三南”不仅有与珠三角类似的区位优势,更有重商爱商环境!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