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向何处去2008/4/10 [访问本页PC版]正泰曾经是电气制造业中的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弟”,但正泰近10年来在技术和技术能力上的积极投入却意外地找到了一些“有地位”的感觉。 成本和规模只能成制造业之大,附加值和行业地位才能成制造业之强。 创业于1984年的正泰是起源于浙江温州的一个民营电气制造厂商,这个城市和她所孕育的企业自发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分工生产模式。 1998年,在积蓄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之后,正泰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管理架构调整和股权激励政策改革,新政策规定集团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团队可以要素入股。之所以有这个决定是因为,产业集群模式在带来低成本和规模的同时,同质化竞争异常严重——无论当地有几大“巨头”,大家的供应商都是差不多那几家,彼此之间完全没有技术秘密可言。况且一味地走低端也会走到产业发展的尽头,柳市生产的低压电器占到全国市场的65%,正泰当时已经是柳市最大的一家。因此,其掌门人南存辉认定技术投入和产业升级是唯一的突围之法。而要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这也是唯一的途径。 于是,正泰每年投入销售额的3%~5%用于研发,斥巨资引进国际一流的科研开发设备,在上海建立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在各专业公司设立研发公司,在所有持股公司成立研发部,并在北京、美国硅谷和德国设立研发站点。 2007年,正泰获得土耳其客户签订总价值近亿元的燃气表订单。虽然为了这个订单,正泰一共投入900多万元在产品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上,但也让正泰的燃气表通过了8000小时的超长寿命耐久性测试,成为世界上首家通过该测试的企业,远远超过了我国2000小时和欧盟5000小时耐久性测试的标准要求。 技术上的实力加上对自己的信心,让正泰在去年4月份做出决定,起诉其竞争对手施耐德侵犯正泰某项专利技术——这是施耐德经常在欧洲对正泰做的事儿,其目的有时候是为了知识产权,有时候是为了拖延正泰在当地市场的进入时间。懊恼的正泰终于决定以彼之道还诸彼身。经过近半年的审判,正泰终于赢了这场官司,并最终获得了破纪录的3.348亿元损害赔偿费的裁决。 这件事带来了戏剧性的效果。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宴会上特意提起这个案子,希望通过寻求中国国家主席的帮助来解决这一争议。而在正泰跟施耐德的案子审判期间,正泰在非洲一次性中标4000多万元,其中就有8台220kv和6台110kv的高压变压器。后者虽是正泰已经跟了许久的案子,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正泰能跟老牌跨国公司叫板”也是促成因素之一。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